11月10日,在国新办举行的吹风会上,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表示,我国金融业将进一步对外开放。有分析人士认为,中国金融业扩大开放的节奏将是均衡稳定的。考虑到现实的国内利益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在金融开放的节奏和时机上需要把握好。
每经编辑 周子勋
周子勋
中国金融业将迎来重大改革。
国新办11月10日举行中美元首北京会晤经济成果吹风会,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介绍了我国金融业将向外资开放的具体情况,涵盖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各领域。
按照计划,三年后,外国投资人直接或间接投资证券、基金管理、期货公司的投资比例将不再受限制;五年后,外国投资人投资设立经营人身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的投资比例也不再受限制。银行业则将实施内涵丰富、公平竞争的内外一致的银行业股权投资比例规则。这意味着外资期待已久的金融领域市场准入问题将得到解决。
近年来,国内金融市场持续高速发展。海通证券做了不错的统计和归纳:2007年时我国银行业资产总规模为54万亿元,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则达到236万亿元,增长了3.4倍,而同期GDP才增加1倍多。保险公司总资产规模从2007年的不足3万亿元增加到当前的16万亿元以上。
信托、券商、基金的扩张更加迅速,信托业资产从2010年的不足3万亿元增加到2016年底的20万亿元;证券公司的总资产虽然不足6万亿元,但是资管规模却从2011年时的不足3000亿元增加到2016年底的17.8万亿元;公募基金规模从2010年的2.5万亿元增加到9万亿元,而增长部分主要来自专户业务;基金子公司专户业务5年内从无到有,当前规模也在10万亿元以上。
从近3年平均增速看,私募基金规模年化增速高达130%。基金公司公募增速45%,信托增长23%,保险增长20%,增速也都远高于GDP增速和M2增速。
从宏观角度看,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2005年时不足5%,但截至2016年底,这一比重达到了8.4%,而美国和日本这一比值的历史高位分别在7.7%和8.5%。
从微观角度来看,我国金融行业的上市公司利润占全部上市公司总利润比重达到57%,在金融更发达的美国这一比重为45%。
然而,如果横向比较就可以发现,中国金融业的开放度相对较低。以银行业为例,截至2016年底,外资银行资产占全国银行类机构总资产的1.3%,该占比低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平均水平。
银监会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底,14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了37家外商独资银行、1家合资银行和1家外商独资财务公司。外资行在我国27个省份的70个城市设立营业机构,形成有一定覆盖面和市场深度的总行、分行、支行服务网络,营业网点达1031家。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截至2016年底,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为2.93万亿元,在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中占比为1.29%,较2011年以来有所下降。这说明在中国银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外资行并没有跟上中资行的步伐。在保险业,外资资产占比在2005年达到8.9%的峰值以后,逐步降到2016年的5.6%。
再比如,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人民币境外合格投资者(RQFII)、沪港通和深港通合计持股占比不超过5%,低于韩国股市海外持股的30%。债券市场海外持有者不到2%,而日本国债海外持有比例为10.5%。境外投资者占银行间外汇交易量的1%以下。
根据中国现行法规,境外投资者入股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其单一外资股东持股比例不能超过20%,多个外资股东合计持股比例不能超过25%;证券公司与资产管理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不能超过49%;寿险公司外资持股比例不超过50%。
为了适应形势发展、重新提高中国市场的吸引力,中国启动了新一轮的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希望借助更多国外企业和资本的力量,推动国内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转型,带动经济更加平稳健康发展。
其中,金融业是重点放开领域,已确定要放宽银行类金融机构、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保险机构、保险中介机构外资准入限制,放开会计审计、建筑设计、评级服务等领域外资准入限制。
央行行长周小川今年3月曾表示,中国在与美国的双边投资协定(BIT)谈判以及在与欧洲、东盟等方面的贸易谈判中,做好准备更大幅度地开放金融行业,包括银行业、保险业、投行业、证券业,以及支付行业。今年8月1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外资增长若干措施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减少外资准入限制,持续推进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在内的行业对外开放,明确对外开放时间表、路线图。
银监会主席郭树清于10月19日在十九大中央金融系统代表团讨论会上表示,过去五年外资银行在华发展总体稳健,但在中国银行业市场中的份额下降,这不利于促进银行业竞争和结构优化,因此要加大银行业对外开放程度,在外资银行持股比例、设立机构等方面进行改革开放。
自然,外资对这一表态表现出浓厚兴趣并表达了乐观预期。比如,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兼亚太地区副主席李晶表示,如果中国政府把外资金融机构投资中资银行的比例从25%提升到30%至35%,证券行业上限提高到50%以上,对于中国与海外的金融机构而言都是好事。
客观地说,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中国在金融市场开放的问题上是往前走的。当然,中国推动金融业开放不只是靠政策和理念,更是一门平衡利益的艺术。有分析人士指出,政策部门需要把握的几个要点是——开放意愿、开放节奏、开放时机以及市场沟通。
中国金融业开放的意愿与方向都不成问题,政府部门在这方面绝不能开倒车,在关键时候不能表现得犹豫,因为在金融开放问题上,中国还处于建立全球市场信任的阶段。
但要注意的是,金融业的开放从来都不是只靠理念就能推动的,最大的问题在于,金融市场的开放往往涉及到巨大的利益,国内金融机构往往是巨大的“利益集团”,因此必须注意开放与相关利益方的平衡。
此外,还应看到,国内金融市场在发展理念、市场基础设施、监管框架和机制、市场成熟度及透明度等方面仍有很多不足和缺陷。同时,金融市场本身又过度扩张,各部门杠杆率高企,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尤其是金融机构间的交易十分庞杂。
在经济下行、企业经营状况不佳的情况下,上述因素使得国内金融市场仍有存在风险的可能性,而且监管部门和市场或许很难一下子看清。
由此可见,中国金融业扩大开放的节奏将是均衡稳定的。考虑到现实的国内利益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在金融开放的节奏和时机上需要把握好,这就像前进路上的刹车和方向盘,来控制行驶中的汽车整体。
在开放节奏上,不能过快,也不能迟迟没有进展,当市场发展较快、风险相对降低的时候,开放的节奏可以适当加快;相反,则要放缓开放的节奏,避免过多的风险。
此外,中国金融监管部门需要加大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沟通,通过预期指引来引导市场,如果能建立起一种有效的沟通与互动机制,将显著减小国内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减少金融市场政策调控的成本,提高金融政策的有效性。
(作者为《中国经济时报》社评理论部评论员)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