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为爱走钢索,牛妹的记者节自白

    每日经济新闻 2017-11-09 01:02

    昨日,是第18个中国记者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牛妹有些掏心窝子的话想给大家说说。并且,牛妹还是努力找出了“独家”的2条当记者的“重磅”优点。

    每经编辑 左越    

    每经记者 左越 每经编辑 江月

    (图片来自网络)

    上面这张图,拼凑了我365天无间断的工作日常。在昨日的记者节,也没例外。

    “我一个字也编不动”“这次录音有20万字”“采了两天白采了”……这些作为我拖稿,或写不出稿的前几大理由,大概出现过111次;

    “完全没有逻辑”“到底啥时候交稿”“联系上了吗”“不知道你想表达什么”……在我的微信、扣扣对话框,也出现过1111次!

    不过,不管是111次还是1111次,都没多过我手机里的--聊天记录。

    因为,随手找到与大boss领导or采访对象的的高频对话,是一个媒体人的保命符,比如:

    那啥,我找了11个基金经理电话,共计打了18次。但就打通2个,一个要上飞机一个在开会;

    那啥,这个公司在23层,虽然我绕过了门禁,但是我还在爬楼梯;

    那啥,数据就是今晚出,我熬夜等熬夜写争取第一个发;

    那啥,写稿子忘了保存,碰到关机键什么都没了,什么都没了……

    当然,因为这些攒了又攒的“保命符”,也是这几年,我手机里游戏、软件、表情包删了又删,但促使我从16g换代成128g的源动力。谢谢它。

    有人说,记者随时处于deadline,why?

    无论开头时间有多早,交稿时间都在deadline;距离deadline越近,灵感越多;最好的稿件,永远来自deadline前一秒。当然,也告诉你deadline界的隐藏事实:每位编辑都手举18米长的大刀站在deadline旁边。(实不相瞒,我已经看到小编站到deadline旁边,手将起、刀要落,蓄势待发)

    昨日,不少朋友都在转一篇“记者,记着心疼自己”。其实比较起来,我更心疼记者的朋友们。

    明明约好很久的演唱会话剧球赛,开场前一小时,“不好意思去不了,突然有稿子”;

    已经沸腾在火锅里的毛肚、藕片,口感最好的时候,“不好意思我等会儿吃,先把稿子写完”。

    别人在羡慕记者的不固定工作时,以为那是工作时间弹性自由,而记者的朋友们就明白,那是随时工作随时待命的意思哎。

    昨日,还刷到一份基金经理上任公告,他也曾是我同行前辈。说起来,在金融圈子里也有不少完成了记者到采访对象的身份转换。如果回到毕业那年,不当记者,我会做什么?大概会像同学们一样,进大大小小的金融机构吧。

    不过,说到底,不管做什么都只是份工作而已。和所有职业一样,凭本事吃饭,靠能力挣钱。有辛苦的地方就有吐槽,有努力的时候就有回报。最后的最后,我还是努力找出了“独家”的2条当记者的“重磅”优点。

    当记者,治好脸盲症。曾几何时,牛妹认人不靠脸就靠衣服,但是在几乎清一色黑色西服的各大会场里,这种习惯无异于灾难。比如,紧盯着的采访对象进了卫生间,但站在人来人往的男卫生间门口的牛妹,却再也找不出谁才是我的采访对象。后来牛妹就学会在手机里早早存好采访对象的照片,反复“研究”。

    当记者,消灭处女座。来自“世界上最好的星座”处女座星人的牛妹,曾经一日三餐定时定点,座位一尘不染,电脑桌面干干净净。但现在,“来不及来不及了,我还是写完再吃吧”,在候机室、地铁上、马路牙子上、会场地毯上,在一切可以坐的地方边码字边回答,“你要那份表格啊,就在我电脑桌面上我找找啊,啊太多了我找不到。”码字已经让我拼尽全力了,哪还有能力做处女座呢?

    你可能会问牛妹是怎么度过这个记者节的?当然是在写稿中啦。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主业不振下注物联网转型 梅安森8200万设立合伙企业

    下一篇

    上证报:大发审委严把入口关 新股发行市场生态或现三大变化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