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邦凌
2017年或许可以称为A股进入“机构市”新时代的开端,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于无声处悄悄变化,机构主导市场时代已经到来。机构投资者渐成A股市场主力军,由此带来了市场行情、投资风格的显著改变。个人投资者究竟如何认识和应对A股“机构市”特点,在“机构市”新时代如何投资布局?
A股市场进入“机构市”新时代的大背景,是近几年日益明显的金融全球化和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进程的加速。
外资机构投资中国证券二级市场,主要通过QFII、RQFII、深港通和沪港通的渠道和方式。截至6月29日,央行最新QFII和RQFII报批总额分别为924.74亿美元和5331.04亿元人民币,深港通和沪港通的南北向成交量不断扩大。截至9月末,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的境内人民币股票资产达1.021万亿元,首次超过1万亿元大关。相较同期沪深两市逾56万亿元的A股总市值、逾44万亿元的A股流通市值而言,外资持股占比约为1.7%、2.3%。
正因为多年来不断推进金融开放,明晟公司也在今年6月宣布将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计划初始纳入A股222只大盘股;2018年9月3日,将A股的纳入因子提高到5%。
在外资持股突破万亿的同时,国内专业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占比也稳步提升,机构投资者成为市场主力军。
据招商证券研报显示,截至2017年二季度末,机构投资者(不含汇金持有的四大行股份)在A股持股占自由流通股的比例约为29%,其中,公募基金7.99%、私募类4.16%、保险保障类7.06%、“国家队”6.82%、境外资金2.63%、券商自营0.52%。可见公募、私募、保险保障类及“国家队”资金是目前市场上规模最大的四类资金。
外资及国内机构投资者比例的不断抬升,使A股市场的投资风格逐渐变化,过去“散户市”的题材投机风格开始让位于蓝筹成长主导的价值投资。境外资金配置的前十大股票均为市场广泛关注的蓝筹股。公募基金对小盘股的偏好减弱,转而加仓大盘股。
面对去年以来的“漂亮50”牛市和中小创下挫交织的行情,散户投资者越来越难以适应,盈利越来越困难。那么,个人投资者该如何应对“机构市”市场变局?
不难看到,不少散户开始改变投资风格,注重价值投资,题材投机、频繁买卖、追涨杀跌的市场气氛变淡,市场生态开始重塑。这从今年来融资融券标的的改变可以看出端倪。时隔近三年后,融资余额再次突破万亿元大关。2014年融资余额突破万亿元时,融资客重仓券商和银行股。2017年,两融重仓相对于2014年风格大变,白酒和医药股受融资客欢迎,融资前20只个股中,医药股有7只,白酒股有6只。
在“机构市”的市场变局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去散户化”。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贬义词,也并不意味着对散户的驱逐。机构投资者日渐壮大,为散户进行专业理财,是成熟市场的必经之路。
美国三大证券交易所个体散户日均成交量仅占总体成交量的11%,其中超过1万股的大单中90%是在机构与机构投资者之间进行的。美国股市从1950年开始逐步“去散户化”,其中原因主要是机构投资者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使得美国散户愿意将资金交给机构管理,散户直接参与股市的动机减弱。
“去散户化”应该是散户与机构投资者双赢的局面,是散户主动自愿投资基金、信任“专家理财”的过程。
而在“去散户化”过程中,基金只有建立起强烈的信托责任,投资理念成熟、投资研究深入、投资收益稳定,以责任感让个人投资者放心,以较高且稳定的投资收益回报投资者,投资者才能放心地将资金交予基金管理。“去散户化”的前提,是基金尤其是公募基金建立信托责任。
(作者为财经专栏作家)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