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表示,在PPP改革实践中,有些地方简单把PPP模式简单化作为了政府的一种投融资手段,积累了一些隐性风险。未来要严把PPP模式的适用范围和边界,坚决剔除不规范项目,同时严守财政支出10%的“红线”。PPP发展下一阶段的几个重要抓手,包括要对现有PPP项目进行清理管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11月1日举行的第三届中国PPP融资论坛上,财政部官员表示,有些地方简单把PPP模式简单化作为了政府的一种投融资手段,积累了一些隐性风险。
未来要严把PPP模式的适用范围和边界,防止将商业项目和纯工程项目包装成PPP项目进行融资,坚决剔除不规范项目。完善风险分担机制,防止风险不合理转移。加强财政支出责任监测,严守财政支出10%的“红线”。
对不具备条件、未规范开展’两个论证’的项目,特别是那些不属于公共产品供给体系、自己的资本金不到位、资本金穿透以后都不是自有资金、未来项目运行没有很好的绩效、过度依赖政府付费的项目,财政部考虑将其剔除。
11月1日,财政部副部长、PPP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史耀斌在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上海金融业联合会主办的2017第三届中国PPP融资论坛上表示,经过四年努力,PPP改革取得了预期成果。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已进入开发阶段的项目总投资约10.1万亿元,我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PPP市场。下一步,将强化管理,严控风险,同时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保证PPP改革事业可持续发展。
史耀斌指出,在PPP改革实践中,一些地方对新发展理念贯彻还不到位,特别是把PPP模式简单化作为政府的一种投融资手段,产生了风险分配不合理、明股实债、政府变相兜底,重建设轻运营、绩效考核不完善,社会资本融资杠杆倍数过高等泛化异化问题,积累了一些隐性的风险。对此,我们应高度警惕并要切实加以解决。
谈及下一步的考虑,史耀斌指出,在新的历史方位下,要敢于直面问题和矛盾,按照十九大整体部署精神和要求,提高规矩意识,维护市场秩序,强化管理,严控风险,保证PPP改革事业可持续发展。
具体而言,一是严守底线,狠抓规范管理。严把PPP模式的适用范围和边界,防止将商业项目和纯工程项目包装成PPP项目进行融资,坚决剔除不规范项目。规范项目开发,不触底线、不碰红线,做真PPP项目。创新管理方式,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动态管理。
二是细化措施,严格风险控制。完善风险分担机制,防止风险不合理转移。加强财政支出责任监测,严守财政支出10%的“红线”。控制实体企业融资杠杆倍数,严防表外业务风险。加强部门监管协同联控,预防金融财政风险。
三是把住关口,系统优化管理。科学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充分利用市场创新。把好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关,抓好公开公平采购,防止歧视和垄断。严格合同管理,规范绩效付费。鼓励融资创新,提高项目的可融性,降低融资成本。
四是用好新科技,提升透明度建设。用好“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推进信息对称管理。细化披露标准,统一披露内容,用好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
五是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细化绩效考核标准,完善按效付费机制,优化全生命周期一体化管理。对无运营内容、无绩效考核机制、社会资本不实际承担建设运营风险的项目不得安排财政资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据中国证券网报道,财政部金融司司长王毅提出PPP发展下一阶段的几个重要抓手,其中包括要对现有PPP项目进行清理管理。“对不具备条件、未规范开展’两个论证’的项目,特别是那些不属于公共产品供给体系、自己的资本金不到位、资本金穿透以后都不是自有资金、未来项目运行没有很好的绩效、过度依赖政府付费的项目,我们有考虑把它剔除。”他表示。
在整顿不合规项目的同时,王毅表示,也要适度强化中央财政政策奖励强度,增强示范引导效应。
此外,要加快建立健全PPP项目财政支出责任统计监测体系,强化财政承受能力10%“红线”的硬性约束。
再者,要规范PPP项目公司资本金管理,坚持穿透原则,改变PPP项目高杠杆率的现状。加大信息披露力度,做到项目信息全流程公开透明。
王毅透露,未来,财政部将推动PPP进入规范、有序发展的新阶段。具体要实现四个转变,从关注落地率到关注规范性,从增量为主到存量增量并重,从关注短期效应到关注中长期效应,从推动国内发展到拓展国际合作,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财政部网站、中国证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