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国际智库丈量“最佳成都”

    每日经济新闻 2017-10-26 00:58

    日前,美国独立经济智库米尔肯研究所发布了“中国最佳表现城市:全国经济之星”的2017年度报告,成都当选“中国最佳表现城市”。该报告的作者之一黄华跃10月25日实地考察成都,切实感受到了这座“经济之星”的活力。

    每经编辑 余蕊均 杨弃非    

    每经记者 余蕊均 杨弃非 每经编辑 陈星

    “每个地方都应该停留1天,可惜时间有限只待了30分钟。”昨日(10月25日)19时许,结束了在成都的第一天实地考察,米尔肯研究所亚洲中心研究部董事、总经理黄华跃(Perry Wong)显得意犹未尽。

    不久前,美国独立经济智库米尔肯研究所发布了“中国最佳表现城市:全国经济之星”的2017年度报告,成都超越北上广深,当选“中国最佳表现城市”,黄华跃则是该报告的作者之一。从成都市规划馆到成都科学城,从天府软件园到与政府部门、专家学者交流座谈,短短一天,让他感受到了这座“经济之星”的活力。

    “随着区域经济在世界经济发展中作用愈发重要,未来的竞争将持续转向以城市经济为单元的竞争,3年内两度登顶‘中国最佳表现城市’,说明了成都的扩张力很大。”黄华跃表示。而经过这次实地“丈量”,他不仅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活力与包容,更发现它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他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成都已经具备了成为世界城市的条件,关键在于如何向全世界亮出那张“名牌”。他十分肯定地说,成都未来5年会发展很快,并且往未来发展不是一个问号,而是一个方向,“我很想知道成都未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城市。”

    2017年10月25日,米尔肯研究所亚洲中心研究部董事、总经理黄华跃(右一)参观成都科学城  每经记者 张建 摄

    ●世界经济发展重在区域经济崛起

    10月25日上午9时,黄华跃第一次走进成都市规划馆,近距离了解这座两度当选“中国最佳表现城市”的城市整体规划。站在沙盘前,他对天府国际机场充满好奇,“距市中心多远,需要多长时间……”

    作为米尔肯研究所亚洲中心研究部的董事、总经理,黄华跃从事区域经济研究已超过30年,经常奔走于各大城市的他近乎本能地关心着交通成本问题。

    的确,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通达、高效、完善的交通网络已成为一座城市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配置资源、拓展市场的必备条件。

    作为中国“十三五”期间建设的最大机场,到2020年,天府国际机场将与双流国际机场共同形成中国西部最大的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这对成都以及西部地区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以城市带动区域崛起,在黄华跃看来,将成为愈发明显的发展趋势。米尔肯研究所发布的报告也提到,中国正在创建区域经济集群,“除了广为人知的长江经济带和珠三角经济区外,京津冀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圈等更多区域集群正在形成或扩张。”

    昨日,黄华跃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很重要,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的格局,“世界经济不再是以国家为单元的竞争,而是将落脚点放在城市身上,以城市经济为单元展开新的竞争。”

    在他看来,成都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政策支持,向西向南开放“大有可为”。经过一天实地走访,他不仅感受到了成都的活力,更感知到了它的发展潜力。

    “两次当选‘最佳表现城市’,已经说明了成都的扩张力,何况它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黄华跃表示,如何开发将是赢得未来的关键。

    当得知成都提出冲刺世界城市的雄心时,黄华跃表示,成都已然具备了成为世界城市的条件,“比如说到纽约会让大家想到金融,新加坡会想到法治,成都也需要这样一个让世人认识的‘名片’,而不是只有成都人知道。”在他看来,如何“亮牌”是一门学问。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3年,知名城市评级机构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与网络组织(GaWC)在其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北京和上海打造世界城市已初具雏形,而成都正是达到世界城市条件的中国西部内陆城市之一。”

    ●城市经济发展“讲来讲去还是人”

    在与成都本地企业、学者交流和座谈中,黄华跃特别注意到,“人才”,是每一个关注城市发展的人提及最多的话题。“城市经济发展讲来讲去还是人。”他说。而成都的人才吸引力,也让这位研究城市经济数十年的学者“印象深刻”。

    “人才大量聚集、创业氛围很浓”是2861智库创办人李为民最突出的感受。曾在硅谷创业多年的他与许多创业者一样时常焦虑。但是他说在成都,这种焦虑可以得到缓解。

    究竟是何种文化让成都得以不断聚才引智,还让创新之花四处绽放?在另一位创业者看来,答案就在其“快工作、慢生活”的气质。“这种氛围能够让人愿意扎根在此,潜下心来做研发,发挥‘工匠精神’。”他说。

    黄华跃深以为然。“成都给人轻松的感觉,这是许多大城市都没有的。”在他眼中,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基和灵魂,它对城市的发展十分关键,其中,文化对人才的吸引效应显得尤为重要。而拥有2300多年建城史的成都,与国内许多城市相比,在文化方面则有显著优势。

    “没有文化,绝对出不来成绩。”黄华跃直言不讳。

    他说的成绩,成都已在各方面不断涌现。一个例子是,在米尔肯的研究中,成都在三年“中国最佳表现城市”的评比中有两年都位居第一。而在其发出的“美国最佳城市”报告中,三年获此荣誉的是硅谷。

    “硅谷是以‘残酷’的文化著称的。交不出成绩,无法作出创新,你就难以立足,只有离开。成都却不然。”他说。

    而在第一天行程结束时,他本人也已感受到成都文化的磁力。比如,成都的建筑都很有自己的风格但又并不“疯狂”。“这说明成都的包容,各类人才能够在此落地生根。”他说。

    值得注意的是,在各大城市最新一轮引才战略中,成都的“蓉漂”计划备受外界关注。根据“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新人才观”,成都“大学生凭毕业证落户”“人才公寓”“蓉城人才绿卡”等措施十分亮眼,海内外人才接踵而至。

    “这是十分重要,也是有效的。”黄华跃对此赞赏有加。

    ●城市竞争力须有产业支撑

    现如今,全球经济已迈入发展的新阶段。如何适应新发展需求,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亟待各国作答的问题。而就城市层面,问题则直接聚焦产业发展。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黄华跃指出,“人才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人才带来的新点子、新观念,比这还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些想法变成产品,转化成商品。而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最重要的则是,生产出的产品或者商品最终在哪里落地,能否为本市的经济发展助力。”

    从观念的产出、到成果的落地、再到营收的取得,这是黄华跃的城市产业发展理念。

    该观点也能在“最佳表现城市”报告中得到印证。对于取得首位的成都,报告评价,“成都的多元化和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鼓励创新和创业精神,丰富的人才储备,以及更低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使其在众多大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米尔肯研究所年度报告中表现最佳的中国城市。”

    “成都城市发展的合理性很高。”黄华跃补充道,“与许多城市相比,成都很有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成都已提出将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重塑产业经济地理,推动产业结构提档升级,成都谋求以生态圈布局推进产业发展。

    企业已纷至沓来,截至今年7月,281家世界500强企业入蓉,数量位列中西部城市前列。

    而在黄华跃看来,随着产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成都或将探索出独具特色且具有引领效应的发展模式。“成都可能是中国未来的新工业基地。这种新工业将和现在熟知的工业完全不同,成都的潜力来源于它在军工、硬件和软件上的综合优势。事实上,在中国很难找到像成都这样三者优势兼有的城市。”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20省份公布前三季度GDP增速 贵州超重庆暂居首位

    下一篇

    长安开启“第三次创业”:超千亿布局新能源 2025年停售燃油车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