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战略支撑·战略力量·战略人才——十九大代表聚焦创新驱动

    每日经济新闻 2017-10-24 00:37

    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九大开幕以来,创新驱动成为代表们热议的话题。

    夯实战略支撑

    报告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世界首条千公里级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开通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团队正在优化输运量,近期在实现更长的节点距离研发上有望取得突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许武代表分享量子通信前沿动态。

    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双中子星合并产生的引力波,中国南极巡天望远镜等多台设备参与观测;中国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美国波士顿市橙线地铁首批列车下线;中国科学院团队选育出植株2米多的超高产优质新种质“巨型稻”……

    连日来,中国科技成果“井喷”的消息,让科技领域的代表们倍感振奋。大家认为,中国科技创新对产业、经济的引领和支撑越来越有力,尤其在航天、通信、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第一动力一发而不可收,未来必将愈加奔涌而出。

    “中国LED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从产业方面讲,中国现在是LED最大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南昌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江风益代表说。国家超算天津中心应用研发部部长孟祥飞代表介绍,中国新一代百亿亿次超算“天河三号”的预研工作正在顺利推进,2020年左右有望部署完成整机系统。

    孟祥飞说,他和团队正致力于开发更多好用实用的APP,让超算在更多领域有用武之地。

    “十八大以来,中国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一大批信息化程度高、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武器装备列装部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开启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征程。作为军工人,我尤其感到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二所副总工程师王广金代表说。

    强化战略科技力量

    世界发展史已经证明:科技创新在哪里兴起,发展动力就在哪里迸发,发展制高点和经济竞争力就转向哪里,现代化高潮就兴起在哪里。

    报告提出,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这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担当。”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代表说。报告擘画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有望成为全球创新引领者,在前沿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主要领域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企业有资金、有项目,科研机构有丰富的科研资源,产学研深度融合才能形成创新合力。”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首席技师耿家盛代表说。

    “经济科技两张皮、科技成果束之高阁的局面正逐渐被打破。我们用所有权来激励发明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试点一年多来,百余项职务发明专利完成分割确权,成立多家高科技企业,成果转化取得初步成效。”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翟婉明代表说。

    在一线奔波近30年的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游艾青代表说,“我们搞农业科研的,必须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科技支撑。让中国人端稳自己的饭碗,而且吃得更香。”

    培育战略科技人才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强、科技强,才能带动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

    报告明确要求,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代表们纷纷表示,必须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政策和激励机制,为科研人员创造安心钻研、潜心创新的良好条件,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把广大科研人员凝聚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来。

    “以创新驱动发展,以改革驱动创新。”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志刚代表表示,下一步将围绕激发人的积极性开展工作,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科研人员创造公平、公正、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生态系统。

    中央企业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中坚,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国家的创新能力水平。“人的创造力是最重要的资源。电子科技处于网络信息技术这一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创新最活跃的领域。我们大力通过理念、体制机制的创新来焕发人的活力。比如,2012年年底,中国电科开始实施首席科学家制度,对领军科学家不仅给荣誉和待遇,关键还给他们带团队、创业绩的机会,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熊群力代表说。

    在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陈坚代表看来,高校是科研创新非常重要的阵地。中国有七成左右的科研成果、发明创造来自高校。“必须把这个阵地的作用发挥好,通过收入分配改革让有创造的老师‘名利双收’。”

    筑巢才能引凤,培育战略人才需要搭好平台。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徐惠民代表说,当地引进了10多家“国家队”科研院所,29所中外知名高等院校,集聚了近500家新型研发机构,吸引了国家“千人计划”143人。这些人才通过科研创新打破了许多产品的国际垄断,为地方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作为一名技术工人,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倍加努力、精益求精,将交到自己手上的每一个零件高标准完成,保证深海装备正常安全运行,为实现祖国的海洋强国梦贡献我的一切。”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工程实验室钳工周皓代表说。 (据新华社电)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展开美丽中国的时代画卷——十九大代表聚焦生态文明建设

    下一篇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透出新时代中国经济新信号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