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傅道田,对于抗癌药物行业有自己的见解。他表示,抗癌药研发有许多环节,而且每一步都有很大不确定性,所以研发难度大。另一方面,他对未来有信心,认为未来20年制药行业很可能突飞猛进。
每经编辑 金喆 罗立兰
每经记者 金喆 实习生 罗立兰 每经编辑 姚治宇
“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傅道田是抗体领域的“老将”,2012年他踏上回国之旅,现任丽珠集团副总裁、丽珠单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10月11日,傅道田就中国抗癌药物研发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采访。
“从中国消费到中国制造再到中国研发,未来20年,应该成为中国制药行业突飞猛进的20年。”傅道田说,抗癌药物研发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各方应该合力为药物研发行业提供一个更加良好的研发环境,同时给予研发项目更多的资金支持与回报。
新药到底是如何炼成的?“细胞株发现——工艺研发——临床前试验——临床申报——Ⅰ期、Ⅱ期、Ⅲ期临床试验——新药申报,每一个步骤都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成功与否根本没有保障。”他告诉记者,从药物投入研发到成功上市,国际上普遍需要10~15年的时间,平均资金投入为15亿美元。
2012年,借国家“千人计划”的契机,在美国从事生物药研发已经有30年的傅道田回国,加入丽珠集团担任副总裁。“当时丽珠单抗研发团队只有30多人,研发项目也只有一个;今年年底整个团队将达到300人,目前正在进行的研发项目也达到十五六个。其中有70%的项目是针对癌症治疗的。”傅道田告诉记者,公司目前针对抗癌药物的研发项目有十二三个,各处在研发的不同阶段、最早的项目是从2010年开始研发的。目前这些药物都在有条不紊地运行着,只有一个是仿制药,其他都是创新药。
来丽珠工作的五年半里,他和同事们一起见证了某些项目的阶段性成功,也经历过某些项目流产后的阵痛,傅道田形容这项工作就像打仗,“一个项目失败了、另一个项目要马上接上去。”
目前,丽珠单抗有一个治疗乳腺癌的创新药项目“帕妥珠单抗”,已经获得了独立的知识产权,并进入Ⅰ期临床阶段。傅道田说,关于帕妥珠单抗的研发还有一段小插曲。乳腺癌用药有两种,一种是1998年在美国上市的赫赛汀,一种是2012年才通过了美国FDA认证的帕妥珠。2012年,赫赛汀的专利保护即将过期,当时的市场价值有七八十亿美金,而帕妥珠仅有十几亿美金,国内有十几家企业都抢着做赫赛汀的仿制药。
后来,人们发现同时使用两种药的疗效才更好,所以赫赛汀和帕妥珠的联合用药慢慢成了一种国际标准。需求激增、但研发企业少,帕妥珠项目一下子从烫手山芋变成了香饽饽。“预计还有五年,这个药就可以上市了,到时候我们会更有优势。”谈到药品的进展,傅道田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这几年,丽珠单抗也经历过失败。傅道田告诉记者,曾经有一个针对淋巴瘤的“美罗华”仿制药项目,历时两年最终宣告失败。“我们参考专利去做分子序列,但是做出来的序列和原创药测得的序列不同,当时这个药已经做到动物实验的阶段了。”后来,丽珠单抗不得不放弃这个项目,重新引入另一种分子序列正确的“美罗华”药物项目。
傅道田对记者说:“未来20年,应该成为制药行业突飞猛进的20年。”他进一步表示,欧美国家的生物抗癌药在90年代末就已经上市,而中国到2020年才能实现生物抗癌药达到一定规模的上市。尽管中国在这方面比欧美落后,但他对国内的研发进展又抱有一定的期许。
“在发现细胞株这一块,我们速度很快,很多小公司在研发进展和研发质量都做得很好,再有5到10年中国的生物药行业就很不错了。”傅道田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目前我国的药物研发速度很快、大概是发达国家的两倍,10年后,应该可以达到和他们差不多的水平。但也不可否认我们对行业的了解比较浅,目前中国抗癌药物研发还处于从仿制到微型创新阶段,未来需要慢慢建立自己完整体系。
“不是说某个方面都努力就可以弥补的,这涉及到整个行业,需要各方共同奋进。”傅道田说,根据他的观察,现在国内渐渐地出现了很多对抗癌药研发的利好趋势。首先国家开始重视,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各省各市都加大了资金扶持,从几百万到几千万不等,还对药物研发行业的实施税收支持、以及加大对人才引进,这些都会对整个行业会形成一个刺激。其次,中国的一些制度也在改革,从申报时间到审批机制上,都在和国际接轨。“以前从申报到可以做临床,需要两个多月的时间,现在规定在一定期限内没有完成审批,药物可以自动进入临床阶段。”
但是,在临床试验和科研合作上,中国的医院和高校还和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傅道田说,临床试验有较大的瓶颈,现在愿意做临床试验的医生少、愿意做的医生操作又缺乏规范,这容易导致试验结果不具参考性。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国内医生绩效考核制度下,医生主要薪资还是靠给病人看病、做临床试验医生拿不到等价报酬,而在法国等发达国家,做临床研究的医生应该是和看病的医生享受同等的薪资待遇。
傅道田还指出,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水平和国外差距较大。“我们应该让所有研发人员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与资金回报,国家可以制定一定的标准,让他们生活获得保障,这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