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李彪 每经实习编辑 陈适
每经记者 李彪 每经实习编辑 陈适
为完成“十三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目标,北京市已于近日印发《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生态保护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
《工作方案》提出了六个方面的主要任务,2017年6月底前,配合市发展改革委开展北京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试评价。确定评价相关领域的承载力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各领域超载的原因,开展限制性政策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政策与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宋国君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后还是要反映到环境质量标准上,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推进环境质量改善。
完成目标难度较大
经过多年治理,北京市环境质量水平在快速提升。但是,以空气质量为首的一些环境问题仍旧不容乐观,“十三五”时期如何弥补生态环境质量短板尤为重要。
根据北京市政府发布的规划,到2020年,空气中PM2.5年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30%左右;水体达到或好于Ⅲ类的比例稳定在24%,劣V类水体比例降至28%;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力争控制在55分贝以内,交通噪声平均值力争控制在70分贝以内。
同时,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上,与2015年相比,全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分别减少30%、20%和20%以上;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分别减少14%和16%以上。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生态保护红线区面积比例达到国家要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4%。
完成这些指标的难度并不小,以最受关注的PM2.5为例,2015年北京市PM2.5的年均浓度为80.6微克/立方米,“十三五”期间年均浓度总共需要下降24.6微克/立方米,平均每年的下降幅度要达到5微克/立方米左右。
对比近两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变化,2015年比2014年下降5.3微克/立方米,2016年比2015年下降7.6微克/立方米。虽然下降幅度在增大,但是,随着PM2.5年均浓度不断降低,下降的难度也相应增加。
宋国君表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比较模糊,可能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其目标还是空气质量、地表水等质量改善并达标。宋国君认为,制定这样的目标是经过测算的,肯定能够完成,但难度也会比较大。
为此,《工作方案》在总体思路中明确,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加强资源环境监测预警与评估、加强自然保护区监管为抓手,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试评价
《工作方案》在主要目标中要求,到2020年,全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市域国土面积的比例保持稳定,基本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管控配套政策体系;自然保护区监管水平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有所提升;生态用地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生态功能有所增强;生态保护监测预警能力明显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面提升,生态安全得到基本保障。
为此,北京市环保局提出了六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包括: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加强自然保护区监督管理,加强生态状况监测评估,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工作方案》要求逐步推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制度化,充分利用评价结果,因症施策,积极推动环境质量改善。
参照国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试行)》,2017年6月底前,配合市发展改革委开展北京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试评价。以区为基本单元,开展针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质量、环境状况等方面的承载能力评价工作,确定评价相关领域的承载力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各领域超载的原因,开展限制性政策研究。
同时,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试评价工作结果,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试行)》涉及的主要指标、具体参数、集成方法、成因解析等进行系统校验,研究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见建议。针对北京资源禀赋特征和发展特点,研究建立本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
宋国君说,资源环境承载力比较难测算,但是,最终肯定会反映到环境质量标准上,比如大气、水的标准上,通过这些标准来推动区域内的环境质量改善。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