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今日出炉,来自美国的经济学家理查德·H塞勒(Richard H.Thaler)获奖,获奖理由是因其在行为经济学领域的贡献。
每经编辑 王晓波
2017年诺贝尔奖中最后一个奖项——诺贝尔经济学奖于斯德哥尔摩时间10月9日上午11时45分(北京时间9日17时45分)揭晓。美国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布思商业学院教授,现年72岁的理查德·H塞勒(Richard H.Thaler)因创建了行为经济学理论而获得今年的经济学奖项。
诺贝尔现场颁奖词说到:理查德·H塞勒的发现为经济学领域的新领域铺平了道路。
此次诺奖得主塞勒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心理学、经济学等交叉学科,被认为是“现代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领域的先锋科学家”。
塞勒在行为金融学领域曾提出了著名的“输者赢者效应”,即投资者对过去输者组合过分悲观,对过去的赢者组合过分乐观,导致股价偏离其基本价值,待一段时间之后市场自动修正,前期的输者将赢得正的超额收益,前期赢者的超额收益则为负。
虽然这是塞勒首次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早在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行为经济学家卡内曼就将自己当年的获奖归功于塞勒,称他是首位将“心理学引入经济学,开创了行为经济学的学者”。
塞勒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论文和专著,2008年,塞勒曾与卡斯·桑斯坦(Cass R.Sunstein)合著畅销书《助推》(Nudge),在本书中,行为经济学的概念被用来解决很多社会的主要问题。除此之外,塞勒的著作还包括《“错误”的行为》(Misbehaving:The Making of Behavioral Economics)、《准理性经济学》(Quasi-Rational Economics)等。塞勒在美国经济评论、金融期刊和政治经济学杂志等著名刊物上也发表了大量文章。
除了经济学家这个头衔之外,塞勒还有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身份:演员。在获得2016年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的电影《大空头》中,塞勒本色出演,客串扮演了一名经济学家,他和赛琳娜·戈麦斯去了拉斯维加斯的一家赌场,向人解释什么是担保债务凭证。
此外,诺贝尔基金会于9月25日对外公布,从2017起,诺贝尔奖各奖项奖金提高10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82万元),增加后的奖金将达到900万克朗(约合人民币740万元)。
关于理查德·塞勒在经济学方面的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列出了三个重点:
一、有限理性:
塞勒提出了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的概念。借助这一概念,人们在做决定时,会在心里创造出几个不同的账户。由于消费者心理账户的存在,个体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
比如,当个人一旦拥有某件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这一现象也被称作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因此,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对“避害”的考虑远大于对“趋利”的考虑。出于对损失的畏惧,人们在出卖商品时往往索要过高的价格。
▲图片来源:瑞典皇家科学院
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这也客观影响了市场的效率。那么,程序交易、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能够弥补人类的这一短板吗?
2013年10月,理查德·塞勒在接受明尼阿波利斯联储专访时表示:
也许可以。但这些技术也可能导致问题。例如,(市场上发生的)闪崩就不是人类造成的。要知道,程序的好坏是取决于程序员,而只要程序是由人类编写,就会有危险。
二、社会偏好
塞勒在公平性方面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也颇具影响力。他的研究表明,消费者对公平性的重视,会导致企业在商品需求量旺盛时不敢涨价;但在企业生产成本增加时,企业却能大胆提高商品价格。
▲图片来源:瑞典皇家科学院
三、缺乏自制力
塞勒的另一项研究也非常有趣:为什么人们的新年目标总是很难实现。
通过“计划者-实施者”模型,塞勒分析了长远计划和短期实施之间的内部矛盾。因为难以抵挡眼前的诱惑,我们的存钱、健身等长期计划往往会泡汤。为了解决这一困境,塞勒提出了“助推理论”(Nudge Theory)。
“助推理论”不是强迫人们去做事情,其核心在于引导人们作出正确的决定,以达到预期目标。
行为经济学家曾在哥本哈根进行过一项实验:
向路人派发带有包装纸的糖果。实验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实验中,组织者在糖果派发点附近烟灰桶和自行车车筐等处发现了不少糖纸。
第二次实验中,组织者在派发点的地上标示了一串绿色脚印,脚印末端是一个垃圾桶。结果,这一微小的改变减少了派发点附近公共设施中46%的“垃圾”糖纸。
专家解释说,这些脚印令人们更为“在意”手中的垃圾。人们在潜意识中会被这些脚印牵引。
近年来,“助推理论”的重要性逐渐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并被应用到了公共政策领域。比如,英国前首相卡梅伦就于2010年在内阁组建了“助推小组”,以帮助公民作出利于环保的决定。“助推原理”对于公共政策决策者的吸引力在于,政府不需投入大量经费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环保效果。
每经实习记者 胡晓蕊
每经编辑 王嘉琦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