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舍瓦 船子
都说,建筑是城市的灵魂。
但前些年,眼瞅着一茬茬高容积率的“韭菜楼”拔地而起,西安“十三朝古都”的灵魂被挤到了犄角旮旯。
如果说,这种难堪局面背后,牵扯诸多难以名说的复杂缘由,非强人强力所能改变;退一步讲,那些动辄冠以“国际城”、“公馆”的楼盘,又是出于怎样的逻辑,迎合怎样的心理?
国际化大都市元素不够,靠楼盘、街区名字来凑——做法实在值得商榷。
相形之下,月登阁、等驾坡、白石桥、沙滹坨、金滹沱、梨花水……这些蕴含着西安历史和文化美感的名字,却逐渐淡出主流视野,令人扼腕。
有句话叫,“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正是那些遍及世界的绚烂符号,构成了“国际化”的拼图,它是包容而多元的。换句话说,西安作为世界四大古都之一,那些富有文化美感的名字和背后故事,本身就代表着某种国际化。
盲目的“拿来主义”,反倒显得缺少文化自信。
佯装国际化
首先声明,对于“洋文化”,粉巷君(微信ID:nbdfxcj)不存在偏见,相反认为,好莱坞电影就是比国产片高级。
但现实生活中,我们总能看到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例子。
比如,去小寨海港城买衣服,其负二层囊括全球知名商业街区,英国“牛津街”、法国“香榭丽舍”、美国“第五大道中段”、日本的“银座”等等,令人咂舌。
陕西留学生Simon Wang,如今住在美国纽约曼哈顿。她将西安的第五大道和美国第五大道做了一番比较。
“在美国,第五大道贯穿了很多街,范围非常之大,从哥伦布圈到纽约帝国大厦。第五大道都是卖国际知名品牌,光维多利亚的秘密就有两家。然而,西安在海港城负二楼这块卖低端商品的小地方……”
她的结论是,一个小商场采用了各国地名,不仅显得过于浮夸,而且对于西安传统市民来说,读起来也绕口,真的没必要。
和那些充斥着“贵族风”与“国际范儿”的住宅名字相比,西安的“第五大道”还是嫩了点。
随便列举几例,兰蒂斯城、哈佛公馆、卡布奇诺国际社区、西岸国际花园、维也纳森林、小悉尼自由岛、东方罗马公园、香槟国际城……恍惚让人觉得,在西安,足不出户就能逛遍全球,买个房子,便能入驻欧洲皇家庄园。
再比如,有的住宅名,更是用国家名称的谐音来命名,比如“新西蓝”小区,大概因为房顶是蓝色;还有“新家坡”,莫非物业保安的鞭子玩得好?
对于这些囧相,粉巷君(微信ID:nbdfxcj)还没有和国际友人交流过,不知道奔着逛历史名城的兴头而来的他们,看到西安大街小巷充斥欧美风的招牌,会作何感想?
并非没有积极案例,如“兰亭坊”这类名字,从《兰亭序》中汲取灵感,起码在文化理念和人文设计上会有所指向,与碑林博物馆的那块碑石有所呼应,有一些可回味可言说的东西——如此,置身众多“国际城”中,反倒似一股清流。
西安不缺好“名字”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佯装国际化的背后,真正的西安。
在这里,随处一撷地名或建筑名,都是历史的气息,文化的味道。
进了南门,便是盛唐长安的选妃之地——粉巷,也有说是水粉市场或面粉市场;北大街的街心,有明朝时僚臣晋见秦王等候传喻的“端履门”;西大街鼓楼上的“竹笆市”,是明代商事集中买卖竹器的场所……
出了城,东南西北,随便选个方向走,随便遇上一个村子,如等驾坡、月登阁、白石桥、梨花水……这些富有美感的村名,哪个背后不是历史故事一大串?
步入其间,没准就与某位帝王脚印重合,或与某位古贤错时空的擦身而过。
这些名字及其背后故事,老西安人如数家珍,新西安人听闻,想必对古城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个人认为,论这类城市小区域的名字,放诸世界,西安还是有底气的。
但尴尬的是,随着“国际城”、“公馆”、“中央公园”在西安遍地开花,那些流传千年的、刻入西安人心中的、成为城市DNA的名称,正逐渐被挤占物理空间、传播空间,有甚者,已消失在当代西安的视野中。
就像一个民国青年,少时发奋读书,为自己取了字和号。待到青年,出外留洋一圈,回到故里,遇到同年,让人称自己为“Tom”、“Tony”,而不能叫此前的“玉衡”、“别山”。个中滋味,自去领会。
网友“白果”,曾花费很长时间,追寻到西安已消失的23条古街名巷,并建议西安尽快挂牌立碑展示老地名,使古城历史“名片”重放异彩。
全国十二届人大代表、西咸新区原党工委书记王军,此前亦在微博呼吁,“面对西安月益增多的‘国际城’‘公馆’地名,抢救和恢复西安历史地名,今天更觉得有紧迫感……”
需要提高文化自信
要抢救和恢复西安历史地名,先要弄明白,挤占其空间的那些“国际城”、“公馆”,泛滥的原因是什么?又是在迎合怎样的消费心理?
在这里,粉巷君(微信ID:nbdfxcj)并非一味反对。
其实想想,当第一个“国际城”、“公馆”出现时,市场的新鲜感是必然的。虽然楼盘各项指标未必能达到国际水准,但就凭这个名字,还是能唬到一批消费者。
但当第二十、三十个出现的时候,说实话,粉巷君咨询过周围朋友,包括自己,更多的是以一种玩味的态度去看待它的——这句话免费送给做地产策划和开商场的朋友,时移世易,要提高姿势啊!
说的更晦涩一点,这里面其实有点文化自卑的意思。
近年来,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到,“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
文化自信极其重要,自然也任重道远。它关乎整个社会群体,关乎每个人。
拿地产商来讲,在项目开发中,要多考虑城市文化的融合。
像泰和地产,专门做院子文化,其一贯观点,国内住宅建筑“洋气”有余,“文化”不足;前面提到的“兰亭坊”,开发商为本土上市公司天地源,这些年,其不及国内一线开发商那样狂飙猛进,但在地域文化与建筑融合方面,也有一股子陕西人的执拗劲儿。
中国人崇尚柔美,在回归田园的精神趋向下,诗意、人文的名字和环境,总归应有一席之地。而“国际城”所要诠释的时尚、前沿,在渊博的中国文化中,自有更高级的表达。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单纯起个雅致的名字、建筑带点复古就一定叫“文化”。
实际上,像天地源这类文化地产,基于对地域特色文化的渲染之外,在人文环境氛围营造、唤醒社区文化生活方面的探索和做法,亦值得赞赏,乃至在更大范围进行发挥,这对于西安今后的城市文化表达、社区模式创新、大众文化自信提升等等,颇有借鉴意义。
毕竟,相对于冰冷的建筑,有基调的居住文化生活,对当下城市人群而言,更为需要。
说了这么多,千言万语归结一句,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西安,拿来主义的同时,我们更需要进一步深化人文氛围,提高文化自信,彰显自己独特的名城魅力,讲好西安故事,而非佯装国际化,千城一面。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