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四川大学召开发展战略国际咨询理事会第一届第二次会议,向国际“智库”取经。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丁肇中在内的27名理事为川大走向世界一流发展之路出谋划策。在丁肇中看来,建议世界一流,重点在人才二字。
每经编辑 杨弃非 余蕊均
每经记者 杨弃非 余蕊均
日前,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尘埃落定。作为入围一流大学建设的42所高校中的四川“声音”,四川大学与电子科技大学再迎发展新机遇。
站在新一轮建设风口,具体将如何行动仍需各高校继续作答。昨日(9月28日),四川大学召开发展战略国际咨询理事会第一届第二次会议,向国际“智库”征集建设方案。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丁肇中在内的27名理事齐聚一堂,为川大走向世界一流发展之路出谋划策。
“如何办最好的本科教育、培养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面对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发问,在场理事纷纷指出,要以对社会有所作为的责任和精神,吸引一流的老师、打造一流的本科教育吸引一流学生。
值得注意的是,“西部特色”被许多理事认为是四川大学迈向世界一流的重要抓手。正如谢和平所说,“我们要以中国西部独有的生态环境、民族宗教、自然禀赋等西部特色,来规划和支持学校的学科重点发展方向、超前布局攻关领域。”
川大将设立“异想天开基金”
此前,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明确表示,“双一流”将在此前“985”“211”基础上,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事业在新历史潮流下推向前进。
目标已定,路线图也需绘就。在理事会现场,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向在场理事征集意见,以更好制定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摆在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更好地定义“一流”的含义?
在全球公认的一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已工作50余年,丁肇中谈及“一流”时仍将重点放在人才二字上。“一个学校除了有很好的老师,有很足够的研究经费,有很好的研究环境,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是,怎样把全世界最好的学生招来。”
他举例说到,麻省理工学院办学的成功离不开来自全美国、甚至世界各地的学生的聚集,同时这些学生许多选择留校继续科研工作,很少流失到别的学校。
基于此,在他看来,四川大学打造世界一流学校,首要是要“保证四川最好的学生可以进四川大学”。“四川的人口和欧洲大的国家人口数量差不多,所以一定有很好、很优秀的学生。”他说。
而要如何加速人才向高校聚集?慕尼黑工业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教授孟立秋指出,吸引人才,更要加大对人才的培育。
这也与川大的发展思路不谋而合。在其目前的一流大学建设方案中,放在核心位置的正是对一流人才的培养。其中,打造一流的本科教育被其视为关键之钥。
就在理事会当天,川大在人才培养上再获一枚强力“外援”:丁肇中被四川大学聘为物理学院、空天科学与工程学院名誉院长。
据谢和平介绍,川大将设立“异想天开基金”,每年投入800万~2000万,鼓励学生从大二开始进课题组、进实验室、进科研团队,开展自己的创意项目研究。同时,还将打造“国际课程周”(UIP)的“升级版”和“创新版”,并实施高端化国际联合培养(“3+2”“2+2”等)、国际冬令营项目等,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一次国际交流的经历。
与此同时,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阮曾媛琪也建议,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例如打造实验室和实验设施、提供实验基金,并在吸引研究生、本科生后,助推其形成健康生态,从而形成人才聚集的良性循环。
强化西部特色 投资近8亿医疗项目
当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仅需要一流的人才,还需要与众不同的鲜明特色。
谢和平在发言中表示,四川大学的总体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川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为此,要“扎根西部、强化特色”。
“我们要以中国西部独有的生态环境、民族宗教、自然禀赋等西部特色,来规划和支持学校的学科重点发展方向、超前布局攻关领域。”他说。
在谢和平看来,像高原特殊环境研究、冻寒地区生态治理、水资源保护、反贫困研究、南亚与“一带一路”区域和国别问题的研究等,都是具有西部特色且一流的研究领域。“我们希望,到2030年,有比较多的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率先走出一条西部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特色发展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医学资源和品牌,“华西医疗”此番也被明确纳入四川大学“十个一流”建设任务。
谢和平指出,未来,四川大学不仅将建设中国品牌、世界一流的华西医疗中心,还将构建华西“互联网+健康医疗”的精准扶贫平台,构建中国西部重大传染病、地方病、高原病的预防、治疗和科研一体化的卫生健康体系,“让大家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享受到我们华西的优质医疗服务和技术。”
不止于此,按照四川大学的目标设定,还将打造辐射和引领“一带一路”的卓越华西医疗服务体系,“使华西医疗不仅限于在中国大地上。”
就在前一天,9月27日,四川大学生物医药迎来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魏于全领衔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团队,将以作价入股方式在成都落地转化包括抗肿瘤药物、基因治疗技术等7项成果,由3家企业投资近8亿元在成都高新区、温江区注册7家公司进行产业化开发。
据悉,此次合作预计可立项研发的新药品种超过50个,后期投资将超过100亿元。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