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波)
从几亩小小鱼塘,到拥有遍布全国各地及海外地区共170余家分、子公司,员工近3万人的现代企业集团;从单一饲料生产,到以“互联网+”思维构建水产生态圈;从跨界新能源,到融合创新“水下科学养鱼,水上光伏发电”的“渔光一体”模式,完成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通威仅仅用了35年时间。
9月20日,以“智能制造新引擎,绿色发展中国梦”为主题的世界首条工业4.0高效电池生产线投产仪式暨通威35年庆在成都隆重举行。
对于关心通威发展的人们来说,目前最想了解的莫过于这条“世界首条工业4.0高效电池生产线”究竟怎么样?这条生产线对通威来说意味着什么?又会将未来的通威塑造成何种模样?
历时7个月,建成国内首条全智能无人生产线
全智能无人生产线是什么?
9月19日,笔者带着同样的疑问在通威股份相关人士带领下,参观了其新近落成的这条全智能无人生产线。据介绍,这座智能化的“超级工厂”车间总面积超过28000平方米,预计未来每天能生产高效电池135万片。项目采用了智能在线式自动化生产设备,建设了国内首条全智能无人生产线,不仅实现了生产全自动化,同时实现了信息化与智能化,在生产过程中同步收集各道工序的工艺参数,实现对整个生产过程的跟踪,并利用在线检测设备及时纠偏,保证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在当天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通威股份实际控制人刘汉元表示,此次投产的工业4.0电池生产线大幅降低了人工强度,理论上,公司展望的是全生产线在正常生产情况下实现无人操作,实现全智能、全程自动管理、自动控制的生产。
刘汉元进一步指出,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进一步的发展可以使我们的制造过程涉及很多自动管理、自动维护、自动计算、自动优化的各种人工智能在制造环节的应用,这些复合应用可以使我们人工的介入变得很低,使整个自动化程度大幅提高。
刘汉元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支持企业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因为自动化程度越高,人为因素干扰的越少,所以产品品质更加稳定、企业整体在未来的竞争中能力越强,这对内来说可以避免人工成本大幅上升的问题,对外可以增强我们中国制造在国外尤其是在发达国家的竞争能力。
笔者了解到,这条新落成的生产线是通威太阳能(合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肥太阳能)在成都的二期项目,合肥太阳能则是通威股份于去年9月30日为购并日实现同一控制下购并的子公司。
2016年,合肥太阳能在成都建设的一期1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仅用时7个月便建成投产,成为光伏行业建设速度最快的项目,也是全球自动化程度最高、单车间产能规模最大的高效晶硅电池项目,促使通威股份的太阳能电池产能得以提前快速释放。
数据显示,2016年,通威股份多晶电池产能利用率达到113%,单晶电池产能利用率达到99%(产能逐步释放阶段,截至2016年年报披露日,产能利用率已达112%),产销率超过90%,均远超全球晶硅电池行业平均79%的产能利用率水平。全年实现太阳能电池销售2.2GW,同比增长34.99%,毛利率20.26%,保持了稳定的盈利水平。
在此基础上,通威股份于2017年初即启动了成都二期2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并于今年9月建成投产。对比来看,合肥太阳能成都生产基地一期1000MW电池项目用时7个月建成投产,二期2000MW电池项目用时间也为7个月,但其产能规模和工程量都翻了一番,这一成绩不仅刷新了“成都速度”而且刷新了“中国速度”、“全球速度”。
上述一期、二期生产线对通威股份究竟意味着什么?
通威股份半年报显示,公司依靠不断提升的自动化生产水平逐步代替传统人工生产,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品质稳定性,降低人工成本。由于以上技术优势及精细化管理,通威股份太阳能电池单多晶非硅成本已进入0.2~0.3元/W的区间。根据中国光伏协会《光伏产业2016年回顾与2017年展望》相关“成本持续下降,部分企业加工成本已降至0.5元/W以下”信息显示,合肥太阳能低于行业内优秀企业成本水平40%以上,电池转换效率、良品率、CTM值等质量指标在行业内均处于领先水平。
在上述成本优势下,2017年上半年,合肥太阳能虽受上游硅料行情居高不下的影响,但其整体毛利率仍达17.28%,远超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的行业毛利率10%的水平。
而据通威股份此前预计,随着成都二期生产线的建成投产,产能规模进一步扩大,预计2017年通威股份太阳能电池加工成本将较目前继续下降,盈利能力和竞争优势将进一步增强。
覆盖太阳能全产业链,通威将成为全球太阳能电池生产龙头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通威的产业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太阳能电池片,而是覆盖了整个太阳能全产业链。其中包含立足于多晶硅料环节的四川永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祥股份),布局于中游电池片及组件环节的合肥太阳能,以及布局下游光伏电站的通威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威新能源)。
据笔者了解,在目前的光伏产业链中,我国在硅片、电池片、组件环节产能规模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在上游的多晶硅料环节还需要依靠进口。
研究机构提供的数据显示,作为多晶硅料直接下游的硅片环节,2016年全球有效产能约100GW,产量约为74.8GW,其中中国的有效产能约为81.9GW,产量为64.8GW,全球生产规模最大的前十家硅片企业均为中国企业,国内对于多晶硅料的需求极大。
按照每瓦硅耗需求约5g多晶硅料来进行估算,2016年国内硅片企业共需 31.5万吨的多晶硅料。根据CPIA数据,2016年我国多晶硅料的产量为19.4万吨,虽然产量在持续提升,但仍然无法满足国内需求,同年仍进口13.6万吨多晶硅料。2017年上半年中国多晶硅产量约11.5万吨,进口量仍达7.28万吨,海外进口仍占有较大比重,国产多晶硅料有效产能现阶段无法完全满足国内需求。
在该领域,目前通威股份旗下的永祥股份已成为西南地区最大、全国前三位、国内唯一一家拥有完整循环经济产业链的高纯晶硅生产企业。永祥股份不仅持续为产业链中下游提供高性价比的优质硅料,还通过技术创新、优化管理,做到了质量全国一流,生产成本和各项指标行业领先。随着永祥在四川乐山及内蒙古包头的两个5万吨高纯晶硅及配套项目建成投产,其产能规模将突破12万吨,成为全球第一,将彻底改写世界晶硅行业竞争格局。
另外,研究机构提供的数据还显示,在电池片环节,2016年全球电池片产能为95GW,产量约为75GW,其中中国的产能为63GW,产量为51GW;组件环节,2016年全球组件年化产能为123GW,产量为77.9GW,中国的产能约为83.6GW,产量为57.7GW,在这几个环节中国均处于领先水平,具备国际竞争力。
而在该领域,合肥太阳能已深度切入太阳能发电核心设备及相关产品的研发、制造和推广。自2013年布局电池片生产环节以来,合肥太阳能仅用了不到4年时间,一跃成为行业领军企业,实现电池片产能规模、出货量、盈利能力等多项指标行业第一。未来3年,合肥太阳能电池片环节规划建成总计10GW产能,并启动下一个10GW产能规划,届时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
在9月20日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通威股份实际控制人刘汉元透露,在太阳能电池片环节,通威股份目前形成了5~6GW的产能,占了全球的7%~8%;明年底将形成10GW,2020年前成为全球最大的供应商。
刘汉元还表示,在应用端,通威股份在池塘里可以建15GW的装机,并把20%-30%的客户资源变成了装机,大大增加经济效益。在渔光一体化中,会匹配支持原来客户的体系,支撑公司15~20年快速发展。
目前,在产业链终端,通威结合自身在新能源和现代渔业两大领域的产业优势,在全球独创了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渔光一体”创新发展模式,真正实现了“鱼、电、环保”三丰收。通威已在全国各地建立起了商业或家庭式光伏发电及数十个“渔光一体”示范电站,优质而清洁的光伏电力正源源不断地惠及千家万户。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