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20日宣布,将从今年10月开始缩减总额高达4.5万亿美元的资产负债表(缩表)。有专家认为,美联储渐进式的缩表政策,预计不会给市场带来大的冲击。尤其是美联储早就给出了年内缩表的市场“预告”,市场早有思想准备。
每经编辑 张敬伟
张敬伟
最新的美联储议息会议结果出来了。美联储20日宣布维持目前1%至1.25%的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不变。根据美联储当天发布的报告,今年内美联储很可能还将加息一次,明年还将再加息3次。此外,美联储还宣布,将从今年10月开始缩减总额高达4.5万亿美元的资产负债表(缩表)。
无论加息还是缩表,美联储的主要目的是要改变危机时期的宽松货币政策,实现货币政策的正常化。自2015年12月启动金融危机后首次加息以来,美联储已累计加息4次共100个基点。今年来,美联储分别在3月和6月两次加息。但是只加息不缩表对美国市场会带来偏差。譬如,加息会推升长期利率,不仅降低美国出口竞争力,还会拉低美国消费和企业投资。
而且,美国在危机时代实行了3次量化宽松(QE),使美国的资产负债表迅速扩张到4.5万亿美元的规模,总量占比美国GDP从6%升至24%。QE虽然退出,但是资产负债表规模还在,因而缩表不仅是QE的反向操作,也是资产负债表回归危机前正常状态的举措。
美国经济的基本面向好,货币政策可以回归到危机前的常态。从已经进行的加息情况看,美联储吸取了首次加息引发全球市场动荡的教训,开始采取谨慎的方式,以避免对美国经济造成负面影响以及带来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
渐进式被动缩表,美联储的这一表述意味深长。这是美国货币政策回归正常的必然之举,而且加息已经启动,缩表势在必行。渐进式则延续了美联储一贯的谨慎立场,这也符合美联储主席耶伦的个性。
美联储缩表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是这样的。一是用相当小的削减规模测试市场反应,避免市场风险。最初的削减规模为100亿美元,其中包括60亿美元的国债和4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证券。二是每三个月上调一次规模上限,直到达到每月削减500亿美元为止。三是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在5年内降至2万亿~2.5万亿美元水平。
缩表规模较小,时间拉得很长。按照这一时间表,5年后的2022年,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还有2万亿~2.5万亿的规模,依然高于金融危机前的不到1万亿美元。
美联储渐进式的缩表政策,预计不会给市场带来大的冲击。尤其是,美联储早就给出了年内缩表的市场“预告”,市场早有思想准备。
但是,联想到美联储首次加息引发的市场波动,10月的缩表效应仍然不容忽视。
首先,全球化下的资本市场向来具有敏感的嗅觉,而且容易产生条件反射作用。但是无论股市的波动还是黄金价格的调整,其实都无关市场大局。
其次,对于美欧等实施过度宽松货币政策且退出较晚的经济体而言,追随美联储的脚步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将是趋势。
第三,对中国市场的影响风险可控——A股市场经历了美联储加息带来的市场震荡后,目前处于严监管状态。市场或有暂时的波动,但整体不会有大的变化。
对于没有走出危机的单一经济体,譬如委内瑞拉等,美联储缩表将带来更糟糕的市场冲击。
但我们也应注意到,国际资本流动未出现异常。在美联储加息、缩表的大前提下,新兴市场展现出较强韧性,并未出现大规模资本外流。不可否认,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曾数次引发国际资本流动逆转,给新兴经济体带来了巨大挑战。但经历危机考验之后,新兴经济体在资本流动管理方面积累了更多经验,应对短期资本流动冲击的能力大幅提升。对全球主要新兴经济体来说,无须过度担忧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而应注重修炼“内功”,提升危机应对能力,创新资本流动管理方法,以尽力化解美联储政策调整的外溢效应。
需要提醒的是,美联储缩表进程拉得太长,也会受到一些因素的掣肘和阻滞。
一是来自全球市场的“黑天鹅”风险。虽然美国经济在复苏,但是新经济周期的前景还不明朗,加之特朗普对主要贸易伙伴采取“美国优先”的贸易强硬政策,全球贸易战和货币战的风险犹存。如果美国和主要贸易伙伴陷入“乱战”,美国经贸就会受到影响,缩表进程也将受到波及。此外,欧洲的英国脱欧进程谈判、德国大选和欧洲反恐,能否有个“好结果”也会形成市场倒逼效应,影响美联储的缩表决策。
二是缩表路线图设计太长,要数年后才能完成缩表进程。这一进程不仅面临着上述诸多风险,而且也跨越耶伦的任期。现任美联储主席耶伦本届任期无多,由于特朗普此前发表过对耶伦不满的言论,耶伦是否能连任并不清楚。若特朗普任命美联储新当家,则有可能会加速缩表进程。这也许会造成欲速则不达的效果,带来的市场风险和全球市场影响难以预期。
三是缩表将导致流动性不足,加之特朗普竭力推动大规模减税法案,这些和特朗普要推进的万亿美元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相抵牾。特朗普如何平衡加息缩表和大干快上的矛盾,考验其政治智慧。
美联储加息缩表是美国的国事,也是关系到全球市场的“天下事”。美联储缩表箭在弦上,射出去的后果还需观察。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