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关键是产业 已引进项目80%来自深圳

    每日经济新闻 2017-09-15 00:30

    每经编辑 每经实习记者 董青枝 每经编辑 曾健辉    

    每经实习记者 董青枝 每经编辑 曾健辉

    深汕特别合作区近期备受关注,其“现代产业新城”的定位彰显了产业项目的重要性。

    “检验合作区发展的最终成果,要靠产业项目,产业项目是关键、是后劲、是财源。”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主任产耀东在今年3月接受深圳商报采访时如是说。

    现在深汕特别合作区的产业项目建设成果如何,面临哪些问题,业内人士又献出何计策?

    一座现代化产业新城

    2014年年底,经广东省人民政府审定,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规划调整定位为“深圳产业拓展支撑区、珠三角产业发展协同区、粤东振兴发展先行区、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和现代产业新城”。

    今年2月14日,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布的2017年度“施政报告”提出,坚持“深圳总部+深汕基地”发展模式,以“纵向形成产业链、横向形成综合服务链”为发展思路,以产业项目建设为中心,努力建设一座有特色的美丽滨海产业新城。

    据合作区官网发布的规划,鹅埠组团作为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传统优势产业;鲘门组团将发展成为集旅游休闲、健康养生、商务居住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区;小漠组团将打造成粤东能源产业带的重要组团;赤石组团将作为以科教研发、休闲旅游、生态农业为主导的远景功能提升区。

    总体规划显示,合作区到2020年起步区基本建成,合作区生产总值达到225亿元以上,人均GDP达到10万元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0亿元以上。到2030年,现代产业新区基本建成。

    但是合作区并不与深圳紧相邻,中间隔了惠州。有观点称,惠州相比合作区更适合深圳的产业转移。广东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彭澎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地理位置上来讲,东莞、惠州离深圳更近,也是深莞惠经济圈的组成部分,但汕尾是深圳对口帮扶的对象,合作区不仅是帮深圳发展经济,也是帮汕尾发展。其实现在交通改善后,合作区相比莞惠距离深圳并不是很远,且合作区在地价、劳动成本等方面相对有优势,对深圳调整产业结构来说是较好的选择。

    深职院房地产研究所所长邓志旺补充到,企业选择哪个区发展不仅考虑空间距离,还有营商环境、政府办事效率、相关配套政策等,需要综合考虑优劣势。现在多个企业进入合作区,证明合作区定有他的优势。

    预计3~5年现产业聚集效应

    合作区到底取得了哪些成果?据《南方日报》报道,截至今年5月,合作区已引进产业项目64个,其中来源于深圳的有56个,占87.5%。64个产业项目中已投产或竣工项目9个,有7个来自深圳;2017年拟新供地建设项目20个,有17个来自深圳。64个产业项目中,有35个为先进制造业项目,有7个为新兴海港产业项目,体现出探索“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的发展模式取得一定的成果。

    记者获悉,合作区官网列出的已签约重大项目包括腾讯云计算数据中心,华润新一代数据中心,华润海丰电厂,中安视安防设备和科兴生物等等。

    邓志旺分析称,汕尾产业基础较弱,大部分企业来自深圳,已经落地的项目现在都在开工建设阶段,预计3~5年会出现产业聚集的效应。未来产业项目主要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为主,并且合作区享受与深圳相同的政策及管理,对企业而言有熟悉的环境,就有一定的吸引力,再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企业跟着政策走,产业会有一定的效果。

    而在彭澎看来,合作区的产业项目主要来自深圳企业,这就要考虑深圳本身的产业规划。如果合作区可以产生外溢效应,在当地形成周边的配套产业或产业链也是可以考虑的。合作区吸引的企业类型一是需要大地块,深圳无法满足土地需求的;二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三是一些不太适合在深圳发展的产业;四是鼓励总部在深圳、生产基地在特合区,这样可以增强企业的联系及深圳对人才的凝聚力。

    但是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提醒道,合作区现在处于新的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像东莞、龙岗、宝安等地庞大的产业链,所以先进入的企业要准备好3~5年与制度进行磨合,综合运营成本较高。

    据了解,入驻合作区的企业能享受到一系列扶持政策。比如深圳市和汕尾市已经共同设立规模为10亿~15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并且深圳市每年安排8800万元“重点园区重点产业项目”贴息资金,5年共安排4亿元。

    此外,在财政方面,2013~2017年广东省财政集中投入资金135亿元,对产业园进行分类扶持,推进产业园扩能增效;安排资金430亿元,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和产业建设、吸引骨干投资主体和劳动力培训转移;安排资金148亿元,支持发展地方主导产业、绿色产业、旅游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

    存在“项目等地”的问题

    合作区现已进入大规模建设开发阶段,但也面临一些问题。今年3月 产耀东在接受《深圳商报》采访时坦言,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合作区签约的招商项目多、真正落地的项目少,存在“项目等地”问题。

    彭澎告诉记者,如果项目不落地,就要分析原因,可能是土地不到位,因为征地拆迁是需要一个过程,要提前平整土地等,不要等到项目都来了再动手。若深圳完全主导合作区的方案得以通过,新的管理第一就要对土地进行好好规划,土地开发速度要加快。

    此外,彭澎补充道,要加强对合作区的宣传,让投资者熟悉认识合作区,规划落到实处,禁止违规建设,加强对土地的管理和控制,雄安新区就是个很好的经验。有了土地后,就要引进深圳的经验,完善基础设施,按照深圳标准建设,当成一个“小深圳”来考虑。

    记者查询深圳市土地房产交易中心获悉,目前深汕特别合作区已出让约76宗土地,土地性质主要为工业用地和商业经营性用地,仅有6宗居住用地。

    产耀东也对媒体称,当前围绕产业项目建设关键是抓项目落地、竣工和投产,重点是抓已投产项目扩能增效,已竣工项目尽快投产,已动工项目尽快完工,已签约项目尽快落地。

    而在5月10日,广东省国土厅厅长陈光荣率调研组实地察看鹅埠片区时表示,合作区要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林地资源,一是要在产业项目建设中严格落实产业用地政策,坚持抓好节约集约用地,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二是要加大耕地保护力度,严厉惩治破坏和占用耕地违法行为;三是要进一步做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依法依规管好用好土地资源,为合作区城市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此外,人才也是合作区发展必不可少的一大因素,合作区也充分借助深圳市人才大市场、劳动力市场的优质人力资源,并与汕尾市人社局、教育局签订职业教育战略合作协议,引进各类专业人才和产业工人队伍。

    邓志旺表示,合作区的医疗、教育、交通等配套要完善,这也是人才比较关注的,同时也需要出台一些倾斜型的政策来吸引人才,如解决住房问题等。

    而彭澎建议,不要寄希望从当地招聘很熟练的人才,相对欠发达地区的人才一是引进二是培训。首先人才是随项目和投资走的;第二是深圳高校培训或者在合作区开设分支机构,半工半读,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第三是与企业搞委托性培训,这样多层次的培训发展人才。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深汕合作区迎破冰之旅 深圳版“雄安”呼之欲出?

    下一篇

    全国17城双创指数排行榜出炉:北上深列前三 成都居新一线城市首位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