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吴永久
金言九鼎,文化薪传,是为金鼎。
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2017中国资管金鼎奖”评选正在火热进行中。过去六年,这一盛会已连续举办六次,但是今年特别不同——因为是券商资管的首次参选。
这是“中国资管金鼎奖”里程碑的事件。
在大资管时代,公募基金、阳光私募基金和券商资管,三足鼎立,三分天下。
目前券商资管已长成大资管领域中的大力士——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截至2017年6月30日,整个券商资管规模达到18.1万亿,超过了公募基金。
从零到18.1万亿
回顾历史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特别是和资本市场有关的历史。它往往有着很多跌宕起伏的故事。券商资管业务也是如此。
2005年4月28日,光大证券旗下的“光大阳光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成立。
它是A股证券市场上,第一只券商集合投资理财产品。它成立的时间恰恰在股改牛市诞生前期。
它的成立并不容易。就连光大证券都在产品成立公告中说,募集的背景是“证券市场十分低迷和投资者信心严重不足”。
确实,从K线图来看,当时上证指数在1000点附近,而它成立之后,2005年6月,沪指还创下了998点的历史底部。
但是最终,“光大阳光”给出了“份额补偿、封闭期不收管理费、到点分红”等诸多优厚条件,经过了两个月的推广得以顺利成立。投资者最终认购了8.20亿元,光大证券自有资金认购0.91亿元。最终成立时的募集资金总额为9.11亿元。
十二年春去秋来,券商资管从“光大阳光”这只不足10亿元规模的产品起步,到2017年6月30日,券商资管业务最新规模——18.1万亿元!
从零到18.1万亿,券商资管在投资者的财富管理中,充当了重要角色。
专注主动管理成券商资管的共识
但是券商资管的历史也并非一帆风顺。就像股市K线图一样,有起有伏。
2017年春天,“一行三会”对券商资管资金池业务的监管升级。
2017年一季度末,券商资管规模创出了历史新高18.77万亿元。而在二季度末,18.1万亿元虽然仍是历史次高位,但已经减少了6000多亿元。
单项数据来看,除直投子公司的直投基金之外,集合计划、定向资管计划、专项资管计划的资产规模二季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其中,以通道业务为主的定向资管计划的资产规模下滑最剧烈,环比减少6194亿元。
分公司来看,在财富管理的新时代,券商资管之间竞争也异常激烈——根据基金业协会数据,2017二季度末排名前20的证券公司资管规模合计11.41万亿元,虽然集中度依然非常之高,但是较一季度末降幅达到2.08%。
▼二季度末券商资管数据
来源:东方财富
再进一步细分,“去通道化”的背景下,专注主动管理,成为券商资管的共识。但是主动管理规模方面,券商之间的差异也非常之大。
如下图所示,二季度末,中信证券、广发资管和国泰君安资管主动管理规模位居前三名,共12家券商或资管子公司主动管理规模超过1000亿元。相比一季度,广发资管、招商证券资管和德邦证券降幅较大,均超过两位数,德邦证券萎缩严重,达到-42.45%,同时排名下降7位。
▼二季度末券商资管主动管理数据
来源:东方财富
短短一个季度,数据变化如此剧烈,其背后正是券商资管目前生存状态的写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孕育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谁是券商资管中的佼佼者?
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想象一下,你可能遇到有价值前景的产品,但是你也可能遇到陷阱。特别是若选择了分级基金的劣后级,在市场剧烈波动的时候,有可能一个跳水就让你血本无归。
再看看,市场上如此众多的产品——固定收益类的,权益类的,有分级的,有不分级的。有搞量化的·····
这时候,作为投资者,你该怎么选择?
或者说,对于券商资管本身来说,也应该自问:我们该如何在大资管时代生存?如何说服投资者购买我们的产品?如何在市场出现波动的时候,依然能够让投资者坚定信心持有?
因此,2017年的《每日经济新闻》主办“中国资管金鼎奖评选”中,首次将券商资管纳入评选范围,希望能够为投资者筛选出能经得起业界和市场的双重检验的公司和产品。
本次“券商资管金鼎奖”分为公司类奖项和产品设置类奖项两大类。公司类奖项中包括“最具实力券商资管” 、“最具成长性券商资管”、“最佳股票资管团队”、“最佳债券资管团队”、“最佳ABS团队”五大项。产品设置类奖项包括“最佳口碑权益类产品”、“最佳口碑固收类产品”、“最佳口碑量化类产品”、“最佳小贷类ABS产品”、“最佳融资租赁类ABS产品”、“最佳应收账款类ABS产品”、“最佳信托收益权类ABS产品”七大项。
谁是券商资管中的佼佼者?目前,券商资管投票已经火热进行中,请投出你手中最信赖的一票吧。
投票时间:
9月11日-9月17日
投票方式:
三种投票方式,任选一种都可:
1,扫描下方二维码就可投票
2,点此投票二字,就可跳转到投票页面。
3,在火山财富(微信号:huoshan5188)微信下方的“金鼎奖”菜单栏中,选择“券商资管投票”。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