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微信和支付宝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在改变支付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这世界……
这不,它们现在又来改变我们的取现方式了!打开扫一扫,只需指尖的轻轻触碰,ATM就会完成自我吐钞票。
然而,由于微信支付宝ATM取现功能严重违反《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的规定,只能落得“一日游”的行情。
每经编辑 郭鑫
“他打开手机,扫描了ATM机上的二维码,ATM就吐出了一大叠钞票。”
虽然微信和支付宝让很多人摆脱了现金的束缚,但人们想要的便利更多——人们甚至想摆脱银行卡的束缚,直接用手机就完成ATM机的取现(因为有些消费只接受现金)。
有些敏锐的机构就嗅到了这样的商机。就在9月4日,地处西北内陆的兰州银行,创新性地开发出了这样一项业务:用户只需用微信或者支付宝在兰州银行的ATM机上扫码,就能将微信或者支付宝里面的余额提现出来。
但就是这样一项看似利好消费者的业务,仅仅1天后就紧急下线了!这其中,究竟有怎样的隐情?
9月4日,兰州银行在其官方微信宣布兰州银行ATM上线扫码取款业务:使用微信或支付宝扫ATM机上的二维码,即可将微信或支付宝内的余额提现。
此项业务的开通意味着用户无需携带银行卡,只要用微信或者支付宝扫描ATM机屏幕上生成的二维码,输入取款金额,就能将微信或者支付宝内的余额提现。
扫码提现单笔限额为5000元,单日累计限额20000元。扫码提现收取0.3%的手续费,相比微信零钱提现到银行卡0.1%手续费稍高,仅支持钱包余额和借记卡,不支持信用卡。
看上去,兰州银行又在创新上为大家提供了便利,这不应该是一件喜闻乐见的事吗?
然而,9月5日,兰州银行官方微信中关于“扫码取款”的消息就已被删除,距离宣布上线仅隔一天时间。据央广网消息,多名兰州银行工作人员称,目前该项业务已被有关部门叫停。知情人士透露,“内部正在想办法解决”。
每经小编(微信号:nbdnews)查阅资料发现,推出“扫码取款”功能的商业银行并不算少,招商银行、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等此前甚至推出了“刷脸取款”,为何偏偏兰州银行的这项业务要被叫停?
实际上,尽管多家银行推出了扫码取款,但前提是需下载和登陆该行自己的APP。不同于其他商业银行和兰州银行此前的取款方式,兰州银行此次将微信和支付宝引入其中,直接对“微信”和“支付宝”的余额进行提现。
而根据《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支付机构是不得经营或者变相经营现金存取等业务的。
中国政法大学金融创新与互联网金融法治研究中心副秘书长赵鹞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从支付机构的角度来说,这是一项严重违规业务。”赵鹞直言称,支付机构不能够做现金存取业务,这是底线,不能突破:
“据我了解,老早以前,支付机构就已经找过一些大银行,希望通过支付账户在银行ATM上取现,马上就被拒绝了。兰州银行这么做,我觉得是不妥的。”
据经济参考报消息,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指出,存取款是央行特许商业银行的权力,其它机构不能吸收公众存款,不能提取现金。
此外,《办法》还指出:
对于支付机构自主或委托合作机构以面对面方式核实身份的个人客户,或以非面对面方式通过至少五个合法安全的外部渠道进行身份基本信息多重交叉验证的个人客户,支付机构可以为其开立Ⅲ类支付账户,账户余额可以用于消费、转账以及购买投资理财等金融类产品,其所有支付账户的余额付款交易年累计不超过20万元(不包括支付账户向客户本人同名银行账户转账)。
董希淼表示,这则条款也明确说明,即便是Ⅲ类支付账户也只能消费、转账以及购买投资理财等金融类产品,没有被赋予提现权限。
为了解兰州银行上述业务紧急下线的原因以及应对措施,今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致电兰州银行一位副行长,对方并未接听电话。之后他短信回复记者称,正在人民银行开会,不方便接听电话。晚上20点左右,记者再次致电,已无法接通。
兰州银行此次微信取现风波,也折射出了当下小银行在大型银行、互联网金融双重挤压下艰难的生存状态。小银行只有在技术上和服务上推陈出新,才能获得竞争优势。
每经小编(微信号:nbdnews)从兰州银行官网上发布的信息发现,该银行近几年确实不断在开展互联网创新业务,包括此前的二维码取款、手指静脉取款,以及ATM人脸存取款等业务。
据中国网消息称,此前,兰州银行的创新曾多次被当地领导表扬。称其“特别是在科技利用方面,兰州银行已经走在了金融机构的前列。”
每经小编(微信号:nbdnews)在其2015年年报中还发现,兰州银行是全国首家推出活体识别ATM刷脸取款功能的银行。并且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17.49亿元,较2014年增加2.60亿元,增幅为17.48%。
另外,在其2016年年报中看到,兰州银行称其互联网金融生态布局基本完成。报告期内,兰州银行净利润为21.26亿元,较2015年又增加了3.77亿元,增幅为21.57%。
每经记者 张寿林
每经编辑 汤亚文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