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大数据扫描77位创业板海归董事长:多数创于十年前 制造业超六成 留美35人

    每日经济新闻 2017-09-07 00:50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许自然 每经编辑 陈星    

    每经记者 许自然 每经编辑 陈星

    逾一个半世纪以前,中国第一位海归容闳从耶鲁大学毕业。他通过自己的行动影响了近代中国——带出更多留学生,并促成了中国第一座机器厂的诞生。他的理想是,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中国经济已多年保持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排名已雄踞全球第二位。伴随着无数前辈的脚步,一代代海归精英选择回国开掘中国市场蓝海,以实现实业报国的抱负。

    可以说,海归创业者是高端人才回流价值的最具象化体现。创业板作为目前我国高科技民营企业的聚集地,同时也是一个孵化科技型、成长型企业的摇篮,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占重要地位。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对创业板所有企业的当家人作出一番梳理,一幅“海派”创业板董事长的画像已逐步被勾勒出来……

    看点1:数量77位创业板公司董事长具有“海派”背景

    据深交所数据,截至2017年8月30日,深交所创业板共674家上市公司,合计市值高达5.2万亿元。在这674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达93%,创业板已成为中国高科技企业的聚集地和理想上市地。

    从盈利角度分析,近3年,深交所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长良好,创业板这两个指标今年更是高达32.4%和44.3%,折射出中国新经济的巨大活力。

    基于创业板的板块特征以及近年来板块强劲的业绩增长,《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选取创业板674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对板块内所有上市公司的现任董事长以及创始人履历、背景进行梳理,筛选出具有海外教育背景或海外工作经历的“海派”董事长及其任职公司。

    通过梳理记者发现,674家公司中共77位创业板公司董事长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他们多为男性、出生于上世纪60~70年代、1980~1990年赴欧美攻读理工专业、具有硕士以上学位、2002~2003年回国创业、偏好制造业。

    通过另一组数据的对比,可以更直观看出“海派”董事长在中国产业升级中的作用。

    从1978年到2016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为458.66万人,相较中国人口总量,占比尚不足0.5%。而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目前77家海归董事长在674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中,占比达11.4%。

    在上述77家上市公司中,典型的海外习得高新技术而后回到中国创业的董事长包括日科化学(300214,SZ)董事长赵东日、艾德生物(300685,SZ)董事长郑立谋、激智科技(300566)董事长张彦、国瓷材料(300285,SZ)董事长张曦、山鼎设计(300492,SZ)董事长袁歆、耐威科技(300456,SZ)董事长杨云春等人。

    以赵东日为例,赵东日先后毕业于华东石油大学、日本鹿儿岛大学和日本丰桥技术科学大学,并获得高分子材料博士学位。于1992年至1995年在日本名古屋涂料株式会社任研究员,后于2003年创立日科化学并任董事长。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逐步加大,越来越多的海外知名专家学者通过“千人计划”以及“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回国创业就业,艾德生物董事长郑立谋就是其中一例。

    郑立谋为“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曾先后任职于美国纽约洛克菲勒大学博士后研究员、美国先灵葆雅制药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以及美国康涅狄格Vion生技公司生物部主任、研发部门主管等职务,后回国创业。2008年2月至今,任艾德生物董事长、总经理。

    看点2:背景54位董事长为“理科生”2位曾求学哈佛

    这77位“海派”董事长多数都在哪里求学?又都是学的什么专业呢?答案是理科生多,在美国求学或工作的占比近半。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77人中共有54位为“理科生”,即在海外教育及工作经历多与理工领域相关,占比高达70.12%。

    进一步细化,上述54位具有理工教育背景的“海派”董事长最为青睐机械专业,共有11人攻读过相关专业,而后分别为物理、材料科学、生物医药、电子工程等专业。

    从国度来看,77人中共有35人有在美国受教育及工作的经历,排名第一。其余则多选择新加坡、加拿大、英国、法国等国家。由此可见,欧美国家仍然为“海派”董事长主要的留学目标国家。

    这其中当然不乏名校生。《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共有2位董事长曾有在哈佛大学接受教育以及从事科研工作的相关经历,分别为万孚生物(300482,SZ)董事长王继华以及海默科技(300084,SZ)董事长窦剑文。

    王继华先后毕业于中南大学医学院和吉林大学国家酶工程重点实验室,后于200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进修1年。

    另外一位是海默科技董事长窦剑文,他先后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和哈佛大学。曾就职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工作。1994年创建兰州海默仪器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在我国过往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大背景下,“海派”高端人才利用自身对于细分领域深入的研究,以及对行业最新发展趋势的理解,将新技术、新经验带回国内,取得了事业的阶段性成功。客观来看,此举不仅为个人积累了财富,也为推动国内相关产业升级做出了积极贡献。

    看点3:行业77家上市公司中制造业企业48家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培育壮大经济新动能”作为2017年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来部署,这一方面表明,实体经济在新一年的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另一方面表明,2017年也是中国的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年。

    与国家政策契合的是,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高端制造业已成为海归人才创业的重要领域。回头看创业板,超六成“海派”董事长的公司聚焦于制造业,这也与其教育及工作经历息息相关。

    通过记者梳理发现,上述77家上市公司有超六成从事于制造业。具体而言,从宏观产业分类来看,62家属于第二产业,占比为80.5%,其余均属于第三产业。

    落实到行业上,77家上市公司中制造业公司共48家,占比62.3%,排名第一。其余行业按照数量排列分别为IT、医药、环保、能源以及文化传媒。再进一步分析,制造业公司中主业多聚焦于化工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通信设备制造等高新科技领域。

    看点4:时间超半数公司成立于21世纪初

    创业需要勇气,更需要耐心。若从77家上市公司成立时间进行比对,超半数公司成立于2000年前后,经历多年市场洗礼和检验,至今仍活跃在资本市场这个大舞台。

    细分来看,这些公司中成立于2002年~2003年的数量最多,合计22家。其中8家公司成立于2002年,14家公司成立于2003年。

    创业板公司成立的年份背后,暗合着中国和世界经济大气候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自主创业经历了几次高潮。20世纪80年代,个体经营开始放开,乡镇企业迅速崛起;上世纪90年代,兴起下海经商办企业潮流,一批农民工返乡创业;2000年前后,部分工人自主创业,此外受国内营商环境大幅改善以及国外互联网泡沫破裂影响,大量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形成了新的自主创业高潮,包括腾讯、百度以及阿里互联网三巨头均成立于1998年~2000年。多数创业板公司正是起步于第三次创业高潮。

    在多重因素影响下,2007~2009年成为高级海归人才归国创业的又一高潮。77家上市公司中有8家成立在这个时间区间,此时恰好是国外次贷危机肆虐最为严重的时段。

    经济危机引起的海外高端人才大幅震动也加剧了新一轮的人才争夺战。在这样的情况下,“抄底人才”成为了一个国家战略。在国家层面,2008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了《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抓住机遇,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看点5:未来90后海归创业者紧盯中国市场潜力

    江山代有才人出。与海归回国且已功成名就的创业板董事长们相比,90后海归也逐渐开始在创业的舞台上崭露头角。

    《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43.25万人。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较2012年增长15.96万人,增幅为58.48%,逾八成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呈现人才加速回流态势,并将迎来进大于出的历史拐点,逐步成为全球人才竞争格局中的重要一极。

    事实上,近年来伴随着国家“双创”的推行发展,创业者在吸纳人才、场地租赁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多支持。

    与海归前辈类似,80、90后海归人才同样把新技术领域作为主要创业方向。

    《报告》显示,在行业分布上,海归们偏好创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领域。其中,创业者创立的企业主要集中在IT/通信/电子/互联网,占比近五分之一,为19.8%。此外,紧随其后的是服务和文体教育/工艺美术,占比分别为14.7%和11.8%,选择金融业的仅占10.3%。

    编程猫创始人李天驰出生于1990年,先后就读于山东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后在欧洲创新技术研究院进行计算机人机交互以及图形化编程领域的研究。2015年1月,还差三个月就毕业的时候,李天驰放弃3个学位回国创业,做儿童编程教育。

    谈及回国创业期间的心路历程,李天驰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直言,因为是在临近毕业的时候放弃海外的学位回国,其实是很矛盾的心态。“但如果我们留在欧洲再花3个月读完学位,可能就会错过最好的切入时机。中国的市场变化得非常快,不像欧洲,几十年波澜不起,没有太多变化。”

    “2012年我在美国洛杉矶创业,做面向小学生的英语一对一教学项目,有一定的规模和收入,但是最终放弃了,因为很难找到优秀人才加入,美国的人才成本非常高,硅谷的工程师平均年薪都在百万人民币左右,创业企业很难负担。反而中国因为大学的扩招,每年毕业的优秀人才源源不绝,这些人才构成了创新创业的基础,让中国成为一个更好的创新热土。”李天驰补充说道。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表示,近年来人才加速的回流态势,一方面反映了国家综合实力的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上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留学人员爱国心报国志愈发强烈,能够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同国家的改革发展紧密结合、与国家的前途命运融为一体,这已经成为我国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来源。

    作为投身其中的一名“海归”创业者,李天驰笃定未来会有更多的高级人才回国,“主要原因是中国市场的上升趋势非常明显,机会非常多。”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上半年互联网人身险:理财型业务保费降超七成 健康险保费翻番

    下一篇

    中国留学生海归调查:第三轮归国潮开启“人才顺差”世纪拐点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