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核心竞争力未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一度陷入经营困境的鞍钢股份(000898,SZ),因钢铁行业的复苏,在2017年上半年强势反弹。
8月29日,鞍钢股份发布2017年半年度报告,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大增53.59%至390.57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8.2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 507.67%。报告期内,鞍钢股份主要资产无重大变化,核心竞争力未发生重大变化,公司将将业绩改善的原因,归于钢材市场的回暖以及全面实施运营化方案。
然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相比于上半年业绩的持续好转,鞍钢股份也承受了成本上涨的压力,导致经营现金流净额大幅萎缩,同比降幅达57.61%。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彭斐
每经记者 彭斐 每经实习编辑 任芷霓
从地位上来说,鞍钢集团被称为“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鞍钢股份为鞍钢集团旗下上市公司,继承了央企鞍钢集团的钢铁主业。
不过,在此前钢铁行业的严冬中,鞍钢股份也无力逆势而行。其曾一度在2015年巨亏45.93亿元,如果不是钢铁行业有去产能政策带动,鞍钢股份2016年也很难扭亏为盈。财报显示,鞍钢股份2016年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16亿元。而今年(2017年),鞍钢股份的业绩更为亮眼,仅上半年的净利就已超去年全年。
据鞍钢股份8月29日发布的2017年半年度报告显示,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8.2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07.67%。
此外,《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以鞍钢股份截至6月30日的在职人数36618人计算,上半年每人创造的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近5万元。而在2016年上半年同期,鞍钢股份在职人数37079人,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亿元,平均到每人仅在8090元。
对于今年上半年业绩的回升,鞍钢股份表示,上半年,公司适时抓住钢材市场回暖的有利时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契约化经营为统领,全面实施市场化运营方案,从而使公司经营业绩得到了大幅提升。
上半年,钢铁行业延续去年以来的复苏态势继续上行。中钢协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利润532亿元,同比增长367%。
此外,8月25日,与鞍钢股份同为钢铁央企的宝钢股份(600019,SH)发布2017年半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99.33亿元,同比增长59.4%;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1.7亿元,同比增长64.91%。
营业收入的提升源自产品的销售成绩,对于鞍钢股份来说,其在优势产品——汽车钢领域取得的突破,也在董事会报告中被重点提及。据2017年中报显示,鞍钢股份汽车钢合同销量突破63万吨,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同比增幅超16%,远高于上半年汽车行业的增幅4.64%,市场占有率提升至15.2%。
据《人民日报》报道,鞍钢集团董事长唐复平曾表示,“盈利能力好转除因为市场因素外,更主要的是今年以来,我们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迎难而上,稳步推进企业改革。”
在一位与鞍钢有过多次接触的人士看来,鞍钢股份业绩的好转,一方面少不了钢铁行业复苏的带动,但企业内部改革显然才是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在钢铁业复苏的2016年,鞍钢股份虽然扭亏为盈,但其母公司鞍钢集团,却遭遇了业绩巨亏。《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自中国货币网获悉,鞍钢集团2016年利润总额为-93.75亿元。
据《新京报》报道,综合2014~2016年情况来看,鞍钢集团在2014年利润总额数据为-104.28亿元,2015年也达到-107.48亿元,三年亏损累计超300亿元。鞍钢职工在报道中表示,相比于国内别的钢铁企业,鞍钢集团的特长主要在于从铁矿石到钢铁产品的一体化产业链,这曾经是优势。
不过,多位业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直言,国内铁矿开采成本高企,钢厂更趋于从巴西、澳大利亚进口便宜的铁矿石,而鞍钢的矿山不少都在国内,开采成本过高。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鞍钢集团的上市平台,在业绩大幅回升的同时,鞍钢股份也承受了成本上涨的压力,且经营现金流净额大幅萎缩。
鞍钢股份在半年报中披露,鞍钢股份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比上年同期减少人民币8.29亿元,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原燃料价格上涨,导致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比上年同期增加人民币91.65亿元。
对此,金联创市场分析师弭澎琦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作为老牌国企,原料成本只是亏损的一个方面,鞍钢集团如要焕发新生,本身的改革迫在眉睫。
据《辽宁日报》报道,8月23日,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希来到鞍钢集团公司进行专题调研。他强调,希望鞍钢集团在辽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打头阵、当先锋。李希同时强调,要坚决稳妥深化企业改革;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等。
此外,在2017年半年报中,改革也被鞍钢股份多次提及。例如,在董事会报告中,鞍钢股份以一个章节提及:“深化企业改革,推进市场化运营”。
鞍钢股份称,按照“定性执行、定量完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契约化经营为统领,全面构建市场化运营机制,对公司下属37家生产厂及子公司的管理者实施市场化运营评价。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