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从疯狂淘金到理性掘金 从新中国第一股“蜀都大厦”看成都资本市场变迁

    成都日报 2017-08-18 14:55

    1980年,新中国第一只股票“蜀都大厦”在成都诞生。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全国第一个股票场外交易市场成都“红庙子”繁荣起来,不管是对于第一只股票还是第一个交易市场,当时人们对于股票交易的认知是懵懂的,当时的股票交易疯狂的,而经过三十几年的风雨变迁,如今的成都,已成为西部地区最活跃的资本市场之一,而对于普通的成都市民来说,曾经神秘的股票交易也已经变得十分寻常。

    本文转载自成都全搜索网站 发布时间:2009-09-01 来源:成都日报 


    成都日报实习记者 姚东若 记者 刘华 摄影 谢明刚 杨永赤

    20年前,当高达上百米、34层的蜀都大厦在成都商贸“金三角”地段建起时,市民们充满了骄傲。在当时看来,这座大厦气派、现代,尤其是楼顶的旋转餐厅,更是一时成为成都的标志性场所;不仅仅在成都,蜀都大厦当时在整个西南地区都数一数二。直到今天,这座大厦仍然屹立在蜀都大道上,幕墙上的巨型电子显示屏每天为我们传递着最新的新闻讯息。

    而令成都人骄傲的,还有这座大厦背后的故事。

    1980年,为建设这座大厦,新中国第一只股票“蜀都大厦”在成都诞生。当历史的长卷书写到21世纪之时,曾在全国轰动一时的红庙子里掘得人生第一桶金的成都人不由想起,“蜀都大厦”曾为他们开启了怎样的资本人生……

    新中国第一股诞生

    这是一张A6大小的纸,微微有些泛黄,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股市快报》,上面刊载的是红庙子中期市民所能够购买到的全部79只股票的价格。就在这张简陋的传单上,记者看到了新中国第一只股票——“蜀都大厦”。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股市快报》

    1978年岁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之风吹入成都,如何沟通地方产品流通渠道、活跃市场、促进生产方式发展、采用一种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来为地方产品的流通提供一个窗口成了政府酝酿改革的头等问题。1980年初,成都市经委向市政府递交了一份关于建立“成都市工业展销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的请示报告,该报告提出:“公司是由各集资合股的股份公司组成,公司资金按入股自愿的原则。公司的资产属于投资的各单位集体所有,任何单位不得平调或侵占。公司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由此,一个新潮的名词“股份制”在成都传开了。

    1980年,成都市工业展销信托股份有限公司(蜀都大厦)对外公开发行股票,每股1万元。“当初不仅仅是外界,连我们自己对股份制都一窍不通,”蜀都大厦一名老员工说,“但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募股的同志可是吃了不少苦头。”据这名老员工回忆,当时募股被视作“乞讨”,但最终,这些募股人员还是筹到了第一笔的1300万元股金。

    募集资金是为了修建这座仍然屹立着的蜀都大厦。在蜀都大厦成功建起后,蜀都大厦的股票却继续让蓉城股民为之疯狂,蜀都大厦一名老会计回忆:“当时每天都有很多股民在红庙子买了我们的股票,到我们这里来办理过户手续。光我负责接待的每天就有几百人。”

    而蜀都大厦的股票也从最早的红庙子时期的发行个人股2960万股迅速发展到后来的12397.5847万股的个人股。

    红庙子“淘金”

    17岁的刘玉坤年纪虽小,看上去却是十分稳重和精明。1992年3月的一天,作为一名年轻的团干部,他当时正在共青团成都市委接受短期培训。在课上,来自省体改委的老师在课上讲的一句话让他印象深刻:“现在成都已经有了股票市场,但是很少,是初期阶段,同学们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就在红庙子。”就是这样的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却改变了刘玉坤之后的理财观。

    “红庙子”是我市一条街道的名称,1992年底,这里自发地出现了一个买卖内部职工股等未上市股票的市场,被称为“红庙子自发股票交易市场”。当时,来自深圳等地的大户们在此大笔收购四川省内公司发行的、尚未到证券交易所正式上市的股票,使这些股票的价格纷纷上涨。

    听完课后,刘玉坤赶紧收拾了自己的书本问周围的同学:“有没有想去红庙子看一看的,一起去吧?”

    可是在座的其他同学并没有他那样的激情,最终,只有他一人前往红庙子。到了红庙子,年轻的刘玉坤看到的是与他想象中完全不同的一番场景:站在他面前有8个人,在每个人的衣服上都别了一张纸,纸上写了十多个单位的名字,有川盐化、蜀都大厦、四川电器等等。对股票一窍不通的他只能站在一边,看来往的人不断地上前询问各类股票的价格。此时,他看到了一位自己单位的同事刚卖了1000股蜀都大厦的股票,这位女同事告诉他,1000元钱买的股票,仅一个星期的时间就赚了200元。17岁的刘玉坤此时心里萌发了炒股的念头。但是由于当时出售的股票大多是以1000股1000元的价格,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这个投入仍给刘玉坤带来了一定的困扰。1992年底,刘玉坤存下了第一笔资本金,于是,他投身股市。

    1992年的红庙子,自发股票交易市场还未到鼎盛时期。不过到1993年年初,据统计数据显示,仅仅每日在红庙子这条街上参与交易的人数就达到了上万人,几乎所有四川境内(除重庆外)公司所发行的股票、内部股权证都陆续进入红庙子市场,甚至债券、股票认购收据都在市场上“炒”,交易品种最多时达七八十种。

    由于红庙子股票市场是一种股民自发性聚集的地点,所以股票的买卖只是股权证之间的转让,并没有当初像蜀都大厦那样的纸张股票在握的情况。1993年,刘玉坤手上同一时间段就有6到7张股权证。

    “当时的股票交易是疯狂的,缺乏理性。”刘玉坤说。初期大部分股票大都在涨,鲜有跌的股票,所以“红庙子”也成了成都人“淘金”的宝地。

    有一句老话这样形容:在红庙子街头买的股票走到街尾就能赚钱。由于当时的信息流通不畅,买家总抱着只要有股票就能赚钱的心理,所以在不了解行情的情况下乱喊价,甚至把钱放在小板凳上喊价。到了1993年初,情况稍有好转。那一年,刘玉坤去红庙子时都要花1角钱购买一张《股市快报》,这张快报上有当日的股票交易价格行情,每日更新一次。

    资本市场兴盛

    20年前的成都,资本市场尚处于萌芽状态。炒股只有疯狂,没有理性;只听消息,没有道理。1993年5月,政府开始干预,将红庙子股票自发交易市场迁到城北体育场,一楼作为企业咨询点,搭建统一的简易摊位,并设临时管理办公室,负责场内秩序和治安。随着股票交易市场的逐渐规范化,证券交易所的不断涌现,“红庙子”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一个成熟、完善的资本市场正在成都形成。

    在政府的推动和宏观经济环境成熟的条件下,1980年7月,成都市工业展销信托股份公司(蜀都大厦)按面值向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单位发行股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有记载的第一家以募集方式设立的股份公司。

    1993年9月,经中国证监会审核批准,由成都量具刃具总厂改制成的成都量具刃具股份有限公司个人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流通,成都第一家挂牌上市公司诞生。

    1988年4月27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四川省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成都第一家证券公司诞生。

    1997年,四川省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与四川证券交易中心合并重组成华西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当年的冲动青年如今已华发早生,成都市民的资本人生也更加成熟。刘玉坤接受记者采访时,自然而然地从包里拿出手机,用“大智慧”查看股票的实时价格情况。从前的他,在证券交易所需要排队,手填购买单据,和证券公司的工作人员反复确认后才能购买股票;现在的他,几乎不去证券交易网点。从前的他,对上市公司的信息知之甚少却仍大胆购买股票;现在的他,在购买任何一只股票前都要看公司的盈利情况和年报,清楚地掌握政府的政策,才敢下手购买股票;从前的他,手上的钱几乎都疯狂地投入股票,现在的他只将固定的一部分资金投入资本市场。

    疯狂之后定会回归理性,今日的蓉城股民已能清楚地认识资本市场的风险,而今日的蓉城资本市场也早已不再是当年的“疯狂世界”,报纸上有了专业的《证券版》,电视上出现了《证券新闻》、《证券分析》,网络上设置了证券专题……无论何时何地,投资信息对于市民而言已经是触手可及;投资市场也不再有门槛,股票、期货、基金、黄金、外汇等等丰富多彩的投资品种已经深入了寻常百姓家。

    如今的成都,正在全力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城市,创立了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组建了成都投资控股集团,建立了拟上市企业资源库,加快了企业上市步伐,设立区域性农副产品现(期)货交易市场筹建,酝酿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利用信托理财产品为重大项目募集资金,在资本市场上开拓直接融资渠道,加大对成都灾后重建和城乡统筹资金的投入……

    上一篇

    AC312E直升机完成高温性能试飞

    下一篇

    高铁设站背后城市战争:争不到高铁 书记市长下课?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