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从7月房地产数据看楼市和经济增长“新逻辑”

    每日经济新闻 2017-08-16 23:25

    尽管销售增速下滑明显,但开发投资整体仍呈现高位景气的态势。除了去年低基数的客观影响外,前期商品房销售高位增长和开发商“补库存”是开发投资景气的主要原因。未来一段时期,单纯的钢筋水泥式开发投资将会从高位上缓慢下降,但基于有效需求和理性消费的开发投资、基建和市政投资将快速增长,楼市与经济也将回归到正轨上来。

    每经编辑 李宇嘉    

    李宇嘉

    本周一,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7年7月份中国经济数据。在对楼市下半年的“开局”数据进行分析时,有两个信号值得特别关注:

    第一个信号是楼市上下游都在降温,但总体运行比较平稳。

    1~7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14.0%)和销售金额增速(18.9%)继续放缓,但依旧保持两位数的增长;1~7月份的开发投资增速(7.9%)比上半年回落0.6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回落,但比去年同期高出了2.6个百分点。截止到7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下滑11%,降幅比6月末扩大1.4个百分点,显示“去库存”在加速。另外,土地购置面积增速从上半年的8.8%增长至1~7月份的11.1%,显示开发商对未来市场预期并未看淡。

    另一个信号是,楼市下滑对经济的冲击不宜高估,而经济对楼市的依赖度也在下降。

    统计局发言人指出,今年上半年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6.2%,而去年同期是8.2%。尽管贡献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但GDP增速却从去年上半年的6.7%增长到6.9%。这说明,房地产行业降温或适度降温,并不会对经济增长造成冲击。而且在住房回归居住属性的顶层设计框架下,围绕租售并举的长效机制正在形成,未来房地产将处于良性发展态势,与经济的关系将回归到正轨上来。也就是说,既不靠土地出让、固定资产投资刻意拉高经济,也要合理看待楼市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事实上,尽管销售增速下滑明显,但开发投资整体仍呈现高位景气的态势。除了去年低基数的客观影响外,前期商品房销售高位增长和开发商“补库存”是开发投资景气的主要原因。

    今年以来,商品房销售增速延续去年4月份以来下滑的趋势,热点城市销售下滑40%左右,但受益于需求外溢、棚改、“去库存”、轨道交通和高铁带动“返乡置业”等因素的共同影响,非热点二线楼市及300多个三四线楼市火热,很多城市成交增长了1~2倍。因此,今年以来商品房销售面积整体保持15%左右的两位数增长。

    2014年四季度以来,楼市需求端已持续回暖近3年。特别是,2016年楼市销售面积(15.7亿平方米)和销售金额(11.8万亿元)均创历史纪录,而按照前7月累计销售面积和金额均出现两位数增幅的情况下,今年也有很大的概率会再次刷新纪录。

    但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土地购置面积在2014~2016年连续3年下降,年均下降16.4%,2016年的供地面积仅为2011年高点的50%左右;新开工面积在2014~2015年连续2年下降,年均降幅高达12.4%,2016年尽管回升了8.1%,但也比2013年的上一个高点下降了约20%。购地和新开工连年下降,而销售端持续火热,这将导致商品房库存不断降低。

    目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商品房待售面积已经降至2015年2月以来的新低。截止到7月底,CRIC(中国房产信息集团)监测的59个城市,库存周期普遍在8个月左右,很多城市甚至低至4~5个月。经过3年去库存,三四线城市库存周期已降至12个月的警戒线附近,棚改货币化甚至导致很多城市库存紧张。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销售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开发商拿地却逆势增长,而且是2011年7月以来首次回到两位数增长。同时,开发商不仅积极拿地,新开工态势也不错——占新开工71.5%的住宅,1~7月的增速达12%,保持去年同期的水平。按照拿地和新开工一般滞后6~12个月来估算,开发投资还将继续维持高位景气。

    前两轮楼市回调,即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2011年下半年到2012年,共同特征是销售回落和待售库存高压并存。但是,本轮楼市回调最大不同在于,今年以来销售端开始降温,但由于拿地和新开工连续2~3年回落,近2年楼市需求却相当火热,且多数城市连续3年推行政策刺激下的“去库存”,导致当前一部分开发商处于无房可卖的境地。

    由此,楼市销售确实在降温,但增速水平依旧不低,单月绝对成交量仍处在历史最高位,开发商被动“补库存”不得不开启。

    未来,“限地价”措施在全国各地普遍推开,土地出让附加约束条款有望成为常态,比如限房价、限售、配建保障性住房、开发商“自持”等,加上楼市需求增速下滑,土地市场开始降温。2017年7月,全国300个城市土地平均溢价率(34%)较去年同期下降11个百分点,住宅用地溢价率(39%)下降20个百分点,地价上涨推动资本形成,拉高开发投资的局面难以再现。

    但笔者认为,进入今年下半年,各地“放量”供地,租赁用地供应明显增加,叠加开发商继续“补库存”,加上盘活存量物业用于租赁的口子打开,将在很大程度起到缓冲作用,助推开发投资稳定。

    今年4月,住建部和国土部联合发布“供地新政”,要求热点城市加快供地,制定三年供地“滚动计划”并向全社会公布,同时启动监管问责。今年1~7月份,大城市供地开始“放量”,50个城市供地增长18%,一线城市大幅增长40%。同时,各大城市纷纷上调供地计划,10个重点城市“十三五”供地计划比“十二五”增长37%。另外,在连续3年“去库存”的基础上,今年棚改仍保持600万套规模。综合以上因素,今年开发投资仍有望保持8%左右的增长。

    展望未来,楼市调控将继续处在高压态势,针对楼市的资金面仍以紧缩为主,全国商品房销售增速也将下滑,热点城市销售下滑更明显,开发商“补库存”的动力会有所下降,拿地和新开工高位托底开发投资的动能也将下降。

    但是,除了供地会增长外,存量盘活的时代到来,首先是棚改在未来3年将推进1500万套。其次,棚改在2020年前后规模虽然会缩减,但改善居民生活水平仍将是未来公共政策的主旨,“旧改”会以替代的形式体现,比如住区或社区升级、农村危房改造、特色小镇开发建设、海绵城市、智慧社区等。

    更重要的是,住房租赁已开始崛起,供地和盘活存量土地、房屋开始部分倾向于租赁,而这将开启一个涉及3亿~4亿人口庞大住房需求的“新蓝海”。在此基础上,配套租赁需求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也将会快速增加。大量人口扎根城市,又将带来巨大的基础设施需求、消费需求。

    由此,单纯的钢筋水泥式开发投资将会从高位上缓慢下降,而经济增长导向的楼市依赖度也将会下降。但是,随着3亿~4亿新市民“扎根”城市,以及住房回归居住属性,先租后买、产权共有、“先小后大”的理性住房消费模式建立,基于有效需求和理性消费的开发投资、基建和市政投资将快速增长,楼市与经济也将回归到正轨上来。(作者为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研究员)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出炉?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辟谣:正在编制

    下一篇

    不可忽视券商分类评级结果所隐藏的信息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