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房地产长效机制“源头活水”从何来?多项新政刺激供给侧持续发力

    每日经济新闻 2017-08-11 00:45

    每经编辑 每经实习记者 吴抒颖 每经实习编辑 张杨运    

    每经实习记者 吴抒颖 每经实习编辑 张杨运

    在“2017博鳌房地产论坛”上,多名经济学家、房地产商均对构建房地产市场的长效机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其中供给侧发力、盘活存量资源和调整税负设置被多次提及。

    而此前2017年4月25日国家决策层提出“要加快形成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后,如何稳定房地产市场、坚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就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

    随着“共有产权”、“租售同权”等一系列政策的落地,长效机制已经雏形初显。“不需要期待长效机制的到来,因为它已经在路上。”链家研究院院长杨现领如是认为。

    发力供给侧

    “要增加中心城市群或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大都市群现有的供给,不是把大量的土地开发能力放到已经没有太多人流入的三四线城市。”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抛出了这样的观点。

    合理增加土地供给,这是业界的共识,也是地方政府发力供给侧不断强调的方向。以广州为例,广州市住建委指出,今后五年(2017~2021年)初步计划年均供应住宅用地约5~6平方公里、可建面积约1250万~1500万平方米,较“十二五”期间增加近两成。

    而将视角转向四大一线城市,今年以来土地供应也已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今年上半年,一线城市合计土地供应规划建筑面积2738万平方米,同比上涨了57.3%。

    发力供给侧的另一个方向则是增加住房供应,尤其是具有居住属性的住房。近日,北京住建委宣布《北京市共有产权住房管理暂行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根据该办法,北京拟新推“共有产权住房”,“新北京人”获得共有产权房的比例不低于30%。

    远洋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李明评论称,“这个政策的出发点是解决刚性住房需求的难题,产权从设计时就是清晰的。抓住了产权清晰这一根本,便于未来长效机制的对接。”

    其他城市也着力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深圳市规土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深圳市筹集建设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40万套。而“十二五”期间,这一数据为11万套。

    盘活存量资源

    过去一年,在政策的鼓励下,租赁市场迅速崛起。这被业界认为是构建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行之有效的举措。

    “‘房子是用来住的’在经济学上的意义是调动存量资源,提高存量资源的利用效率。要加快发展租赁市场,因为它是让物和人、资源和需求更有效结合起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城乡建设经济系主任陈淮指出。

    最近多地的工作重点也强调应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并已经有一些具体的政策出台。过去半个月,广州等城市相继推出“租购同权”政策;郑州、扬州等多城市也明确提出了“租房落户”。

    在业界看来,未来中国的特大城市,租赁市场将成为主流。新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欧阳捷认为,未来租赁住房将主导超大、特大城市的市场,且未来住房的总量只会缓慢增长,更多地提供租赁住房。

    部分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发力租赁市场。成都于近日出台的《成都市开展住房租赁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下称“方案”)中提到,到2017年底,要组建或改建3家~4家国有住房租赁公司;将逐步把现有政府及国企投资和管理的公共租赁住房、人才公寓交由住房租赁企业管理,力争到2020年,发展规模化租赁企业不低于50家。

    调整税负设置

    如何调整税负设置来构建房地产市场的长效机制,征收房地产税和租赁市场减税是最受关注的两个议题。

    “需求侧最重要的长效机制就是房地产税,就是住房的保有成本。提高你的保有成本,这就是房地产税的最基本原理。”呼吁出台房地产税多年的著名经济学家、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在“2017博鳌房地产论坛”上再次指出。

    与他持有相同观点的是陈淮。陈淮认为,房地产税努力提高了持有环节的税负,而且它具有很多重大的意义,其中的一条是提高存量资源的利用效率。

    如何征收房地产税,樊纲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应借鉴中国改革的宝贵经验:双轨过渡,新房新办法,老房20年过渡。“老房子钱已经交过一轮了,交的税有20年的时间折现大概都折现没了,20年之后再征房地产税,对那些老房子是合理的。”

    而在租赁市场,陈淮则认为,如果老百姓把存量住房租出去,则应该在税负方面给予税率的优惠。他认为,这符合“房子是用来住的,并不仅仅是不要炒作”的定位。

    同时在这一方面,也已经有城市走在前头。上述方案中提到,成都对个人出租住房的,由按照5%征收率减至按1.5%计算缴纳增值税。

    “哪怕你有三套、五套房租出去让人住,就应当受到政策鼓励,而不是限制。”陈淮强调。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开发商集体加入规模争霸 300亿真是未来门槛?

    下一篇

    特色小镇借政策红利“起舞”:产业与特色是关键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