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躲过大跌、踏准行情的私募牛人谈投资(上):3~5年内大蓝筹将被机构买了又买

    每日经济新闻 2017-08-07 00:45

    “今年的行情让人很难受。”只要重仓了“小票”,不管是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今年经常听到他们说这样一句话。之所以他们会这么认为,其实看看上证50和创业板指数近3个月来的表现就都知道了。

    对于许多投资者来说,一下子要适应这样的行情转换显然很难,在他们的脑海中,“大票”行情往往都是无法长时间持续,而“小票”才是诞生金子的地方。如今,随着上证50指数今年来不声不响地上涨了快15%,摆在投资者面前的又是一道难题,就是“大票”行情还会持续吗?如果持续的话,还将持续多久?创业板的底部又在哪呢?

    记者曾在一年半前采访了一位私募牛人——少数派投资总经理周良,其不仅成功躲过了2015年至2016年的三次大跌,而且最近记者还发现,这位牛人管理的所有产品今年以来的平均收益超过30%,部分产品自2015年5月成立以来收益竟然将近100%。那么,在他看来,对于上述提到的目前投资者的最大困惑,他又有着怎样的干货分享呢?由此,记者对周良进行了一番专访,希望对大家的投资有所帮助。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黄小聪 每经编辑 江月    

    每经记者 黄小聪 每经编辑 江月

    谈大盘蓝筹

    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关注到您6月份写给投资人的一封信中提及,在一年之前就已经买入四大行、保险、制造业大盘龙头,想请问当时买入这些个股的逻辑是什么?

    周良:我们研究了2016年以来股票供应与资金需求之间的关系,发现虽然供求关系很严峻,但结构性的差异极其明显。股票增量都在中小盘,而增量资金需求却在大蓝筹。这种大多数人忽视的结构性差异,就是投资机会所在。中小创不再稀缺,而大蓝筹变得稀缺了。

    2016年新股发行、定向增发、大小非减持形成的股票供应增量有近3万亿元,但几乎全部集中在中小盘的股票上。我们做过统计,2016年IPO公司的平均市值是127亿元,增发公司的平均市值是181亿元,重要股东减持公司的平均市值是249亿元,都是一两百亿元市值的中小盘股票。而增量资金以低风险偏好的机构资金居多,集中在保险、社保、外资等低风险偏好的资金上。我们同样统计了2016年获得重要股东增持的公司,发现平均市值达到1060亿元。股票增量都是一两百亿元的中小盘,而增量资金在买的是上千亿市值的大蓝筹。

    这种新增股票供应与新增资金需求之间明显的结构差异,就是投资机会所在,就是市场出现“一九”分化的根本原因。

    在市场整体风险偏好降低,成长股估值高企,而大蓝筹估值便宜的背景下,未来几年局部的盈利机会要到大蓝筹中去寻找。由于2010年以来市场整体对成长股和中小盘股票的偏好,大蓝筹被边缘化了6、7年。但市场风格是会发生变化的,去年以来市场风格向大蓝筹切换的迹象已经越来越明显了。方向选择会决定未来几年盈利的大头,而大蓝筹会变得越来越稀缺。

    NBD:您提到大蓝筹的这轮强势周期可能会持续三年到五年,目前只是刚刚开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判断?

    周良:除了上面提到的股票供求的结构性差异外,还包括投资者行为模式、估值、市场情绪和大蓝筹的稀缺性等关键因素。

    大蓝筹还处于被严重低配的行情初期阶段。很多大蓝筹不仅没有被集中抱团,反而是被大多数基金严重低配。我们统计了我们所看好低估值、高分红、高确定性的8只大蓝筹,涵盖了大银行、保险、制造业的大型龙头,其占沪深300指数权重的11%。而管理规模1.8万亿元的2000多只主动管理偏股型公募基金,今年一季报中配置这8只大蓝筹的市值比例仅为1.5%。二季报中配置比例是2.5%。由于季报只公布前十大持股,根据我们的研究模型测算,6月底基金全部持有这8只大蓝筹的比例是3.7%。基金半年报马上就要公布了,大家可以看看我们的模型测算得是否准确。3.7%对比11%,这不是集中抱团,这是严重的低配。

    NBD:关注到您提及,其实大蓝筹更为稀缺,为什么大市值的大蓝筹在今天反而是稀缺的呢?

    周良:首先,因为大蓝筹几乎没有供应的增量。无论是新股发行、定向增发还是大小非的减持,大蓝筹几乎都没有供应的增量。去年没有,今年没有,未来也没有。今年上半年新上市了244只新股,一只大蓝筹也没有,大蓝筹中发生定向增发和大小非减持的也几乎没有。

    其次,大蓝筹不仅没有供应的增量,连存量也很有限。很多人觉得大蓝筹盘子大,存量很大,这是一种误解。以工商银行为例,1.5万亿元的流通市值,看似不稀缺,但去掉大股东里的“国家队”、H股和保险公司拿着永远不动的股票,真正在A股市场自由流通的市值不到3%,即不到500亿元,只不过是两三个中小盘股票的市值而已。这种情况在工农中建四大行中普遍存在。我们统计,四大行真正的A股自由流通市值加在一起也不到1800亿元。

    我们所看好的所有低估值高分红的大蓝筹,加总的自由A股流通市值也不超过一万亿元。对比目前中小板、创业板6万亿元的流通市值,大蓝筹是极其稀缺的。

    NBD:您提到2000多只偏股型公募基金对于您所持有的8只大蓝筹6月底的配置市值比例仅为3.7%,而这8只大蓝筹占了沪深300指数权重的11%,属于严重低配,但其实这种对大蓝筹的低配长期存在于这个市场中,您觉得这个比例在这轮行情中最终有可能缩小到什么水平?

    周良:好的赚钱机会往往出现在被大多数人忽视的地方。每轮行情都是始于严重低配,终于严重超配的。在大蓝筹行情的高潮期,我觉得基金配置这8只大蓝筹的比例会高于11%。

    2010年大多数人忽视了中小创,其随后走出了6年的大行情。2010年~2015年,偏股型基金对中小创的配置比例不断提高,从初期的低配到后期的严重超配,2015年6月股市大跌前,公募基金持有中小创的市值甚至超过了持有的主板市值,这时中小创的这轮行情才结束。

    价值股与成长股的强弱周期往往5至10年变化一次。欧美市场如此,中国市场也如此。始于低配,终于超配。大蓝筹在被市场边缘化6、7年后,目前还处于被严重低配的行情初期阶段。

    大蓝筹的赚钱效应会不断吸引各路资金流入,推高估值。资金都是逐利的,当中小创走弱不容易赚钱、而大蓝筹走强能赚钱时,资金自然会流入,配置比例自然会提高。这会推动大蓝筹继续走高,又刺激更多资金买入大蓝筹,这就是证券市场的“赚钱效应”。

    2010年至2015年中小创的强势周期中,“赚钱效应”推动创业板市盈率达到100倍的世界纪录,“赚钱效应”也会推动大蓝筹走到估值泡沫化的一天。但这至少还需要3~5年的时间,因为市场上大多数人的思路还没有转变过来,大多数人还被套牢在中小创里,难以自拔。这种转变是需要长达数年的时间的,3~5年甚至更长时间后,等到大多数人都坚信买大蓝筹就能赚钱时,等到基金严重超配大蓝筹时,才会迎来这轮大蓝筹强势周期的最高潮,也是尾声。

    当然,每一波长周期的行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震荡反复是股市的基本特征。这轮大蓝筹行情也是如此,在某些季度还会被中小创反超,甚至在某些年份还会出现亏损,但短期的波动不会改变长期的趋势。

    NBD:您如果是持续看好大蓝筹,是不是意味着大盘指数仍会继续向上突破?或者说如果指数要想往上突破,您觉得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周良:我们看好少数的大蓝筹,但并不看好大盘指数。现在还是熊市的中后期,熊市的结束还没有到来,没有两三年时间,走不完。市场最严峻的时候还没到来。

    大蓝筹在涨,但绝大多数股票要跌,一九分化会演变为一和九十九分化。在这种情况下,大盘很难向上突破。大部分指数都是弱势震荡的走势,但指数也在分化,创业板指数最弱,上证50最强。

    谈创业板和选股

    NBD:在2015年时,您曾精准地判断创业板头部确立,现如今,您对创业板又是持什么样的观点,距离底部确立又还有多远?

    周良:创业板的调整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原因同样是供求关系、投资者行为、市场情绪、估值等。未来几年小股票的供应量很大,而大部分投资者还套在中小创中难以自拔。基金还严重超配了创业板,估值也并不便宜,创业板的赚钱效应不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创业板还远远没有见底,至少还需要两年时间。

    NBD:现阶段,您认为的好股票应该具备哪些特征?

    周良:现阶段我们的好股票标准是低估值、高分红、高确定性、可持续性,同时没有减持、没有增发、没有同类新股发行。低估值、高分红不用说了,我们还很强调高确定性和可持续性,即未来收入和利润的确定性高,盈利能力可以数十年长期持续。

    我们2016年以来喜欢的选股方向,包括银行业里面的前五大银行、保险公司、制造业里的大型龙头品种和大地产公司,这种选择与很多投资者选择的消费白马龙头是不一样的。

    一鸟在手胜过二鸟在林,投资要追求确定性。这些大蓝筹业绩稳定,估值便宜,不仅每年盈利的确定性很高,而且估值的提升空间很大。对比潜在收益和潜在风险,是性价比极高的投资机会。

    一定要珍惜打折的大蓝筹。除了银行、保险以外,大地产、制造业的大型龙头相对于全球主要市场,估值也在打折。全世界对大蓝筹估值最低的两个市场都在中国,一个A股,一个是H股。我们认为,这些大蓝筹是中国A股市场最具价值的资产,也是最稀缺的资产。大家现在习以为常的估值打折,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再也看不到。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7月公募基金订阅号总评榜:泛财经题材影响力渐显 内容价值拉升平均点击

    下一篇

    “二次答辩”之后杳无音信 公募FOF为何迟迟不发?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