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地条钢”的地下产业链 为何难以斩断

    每日经济新闻 2017-07-31 23:26

    每经编辑 张敬伟    

    “地条钢”就是这么“刚”——国务院多次督查、不少地方官员因此受到处分,但是“地条钢”依然存在地下产业链。

    据7月29日新华社消息,近日,针对国务院第四次大督查实地督查发现个别地方仍有企业顶风违规生产“地条钢”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强调,督查工作就是要盯住重点问题持续不懈地抓。取缔“地条钢”、化解过剩产能要坚定不移推进,防止死灰复燃。对顶风作案的要坚决依法严惩,对监管不力的要严肃问责,务必做到令行禁止。

    “地条钢”之害,公众皆知。质量不达标,又浪费资源,更破坏环境。更糟的是,“地条钢”和普通钢看上去没有区别,因而很具有迷惑性,用到工程上,却是导致“豆腐渣工程”的罪魁祸首。因而,“地条钢”之害,是多维的,不仅是产业产能问题和资源环境问题,也事关公共安全的大问题。

    取缔“地条钢”,让其完全彻底地从市场退出,是去产能的必然要求,也是给社会民生一个安全安心的交代。按照中央取缔“地条钢”的时间表,今年6月30日前彻底取缔。但是天津、湖南两地依然有企业顶风违纪生产“地条钢”。显然,在强大的监管压力下,包括对地方政府各级官员的问责,也未能彻底根除“地条钢”的地下产业链。内中原因,逻辑很清晰:

    一是各地各部门监管还有短板,执行力还未形成覆盖性的常态,从而导致市场主体心存侥幸,不惜顶风违纪。监管缺位,在某种程度也折射出地方政府和部门执行力打折,不作为;政绩工程和地方利益作怪,放任市场主体胡乱而为,这是错误发展观的典型体现。市场经济,公共行政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常识,该为不为,不该为而为之,已经成为部分地方政府和部门积累的“弊病”。

    二是市场主体向来以利为本,即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地条钢”生产企业在这方面表现得相当典型,低价收购废钢,再建低端锅炉,既无符合行业标准的配方和检测设备,也无应有的质量标准体系,只管将烧红的铁水注入模具。简言之,“地条钢”生产的钢铁,整个流程就是“土法炼钢”,炼出的钢铁看外表和正规钢厂的没有区别,但是质量不过关--有人做过实验,“地条钢”用手即可掰弯,高处丢下来也会摔成几段,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三是“地条钢”存在着庞大的市场需求,这是其地下产业链难以禁绝的根本原因。众所周知,经济新常态之前的中国市场周期,迎来了基础设施建设高潮,中国各地变成了“大工地”,钢铁、建筑材料等需求量很大。需求端搞建设,也需要考虑成本,在缺乏严密监管的情势下,供给侧和需求端一拍即合,于是催生了一些低端、高能耗和低附加值的产业产能项目。“地条钢”产业就属于此列。因而,供给侧供给失衡,自有需求端的原因,但这种所谓的客观原因,绝非“地条钢”市场存在的理由。支撑“地条钢”存在的是,整个市场链条带来的高额利润刺激。

    虽然“地条钢”带来了生产和需求两端高额利润,但更值得警醒的是带来了多种危害:资源浪费、环境恶化、扰乱市场秩序带来“劣币驱逐良币”的不正当市场竞争、干扰产业转型升级、导致产能过剩.,还形成了一大批豆腐渣工程,给公共安全带来隐患。

    因而,斩断“地条钢”的地下产业链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其实,从国务院第四次大督查的情况看,“地条钢”的地下产业链已基本斩断。但是,伴随着新经济周期的来临,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是块大蛋糕,如果不把这种低端产能彻底去掉,任由其在市场中野蛮生长,后果不堪设想。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取缔“地条钢”看似市场问题,实际却考验地方政府的大局意识、政策水平和执政能力。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宫颈癌2价4价疫苗均为“淘汰货”?专家:接种仍有意义

    下一篇

    新三板审查信息遭“定格”20个月 厦门金英马一财务数据相差2.19亿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