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建军大业》《战狼2》从哪里来?

    每日经济新闻 2017-07-28 12:20

    7月27日,两部主旋律电影《战狼2》《建军大业》先后提档上映,相比今年暑期档目前已经上映的影片,两部影片首日票房分别拿下了9699.9万元、3620.8万元,各领风骚。在即将结束的7月,这两部国产电影终于不负众望的点燃了暑期档。

    每经编辑 实习记者 王礼迪    

    每经实习记者 王礼迪 

    每经影视编辑 温梦华
     
    7月27日,两部主旋律电影《战狼2》、《建军大业》先后提档上映,分别拿下了首日9699.9万、3620.8万的票房。截至7月28日上午11时,两部影片累计综合票房分别为1.43亿元、6980.7万元。在即将结束的7月,终于有两部国产影片不负众望点燃了暑期档。
     


    ▲7月28日《建军大业》《战狼2》影片表现(图/猫眼专业版)
     
    相比以往的主旋律电影,这两部影片令人耳目一新,这两部影片首日票房各领风骚。每经影视(微信ID:meijingyingshi)记者注意到,尽管在类型化、商业化上有较大改观,但在这两部影片身上,仍能看到主旋律电影发展了八十多年的艺术沉淀。
     

    ▲“建国三部曲”(图/豆瓣)
     
    中国主旋律电影发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的左翼电影。
     
    1933年,当时的三大电影制片公司对左翼进步电影的态度各不相同:天一公司顾着拍商业片,邵逸夫还在拓展南洋的电影市场;明星公司的老板张石川屡遭商业失败,又受国民党威胁,驱逐了公司中的左翼影人;联华两个老板分了两派,国民党背景的罗明佑排斥进步电影,而民族企业家吴性栽对进步电影相对包容。
     
    当时,最支持左翼电影人的是艺华公司,老板严春堂是个有血性的帮会老大。1933年底,艺华公司被“捣毁”事件,严春堂随之陷入窘境。
     
    1934年,在党的电影小组领导下,司徒慧敏、袁牧之、应云卫、田汉等人组建了电通公司。1935年,许幸之执导,田汉、夏衍编剧,袁牧之、王人美主演了《风云儿女》,影片中两位主人公本是好友,一人参军奔赴前线抗日,一人与富孀坠入情网终日享乐,参军者阵亡之后,享乐者幡然醒悟,毅然奔向抗日前线。在《风云儿女》上,能看到主旋律电影的雏形。
     

    ▲《风云儿女》中的袁牧之(右)(图/豆瓣)
     
    1935年,田汉被捕,电通公司因经济困难和国民党责难不再拍片。《儿女风云》尽管没能挽救电通公司,但仍然影响深远。解放后,片中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936~1937年,左翼电影进入了“国防电影”阶段,《十字街头》是这个时期最出色的电影之一。影片由沈西苓导演,赵丹主演,前半段是好莱坞式的轻妙爱情喜剧,洋溢着现代意识的才气;在影片的结尾,主人公们得知自己曾经的一位友人消沉自杀,另一位友人在抗战最前线战斗,四人朝前方走去。尽管影片没有交代他们走去哪里,但观众会觉得,他们一定投身到了抗日的洪流里。


    ▲当时最出色的电影之一的《十字街头》豆瓣评分高达8.0分(图/豆瓣)
     
    八年抗战期间拍摄的电影几乎全是主旋律电影,在这一时期,电影是号召大家团结抗日的重要工具。其中比较有意思的是何非光拍摄的《东亚之光》,影片讲述了重庆博爱村关押着一批日本战俘,他们被感化后,投身于反对日军侵略的宣传工作。影片在抗战期间取得了良好的宣传作用,因为扮演日本战俘的演员就是真正被感化的日本战俘。
     
    抗战胜利后,主力电影公司是文华和昆仑。文华中的影人多是普通的艺术工作者,昆仑中的影人多有党员身份,两家公司实际上都受吴性栽资金支持。吴性栽看重电影的艺术性,只要艺术价值高,是不是主旋律都可以。这个时期的主旋律电影多出自昆仑,比如史东山导演的《八千里路云和月》。
     

    ▲《八千里路云和月》被评价为“继承了战前国片的优良的作风,而且将中国的电影艺术向前推进了一步”。(图/豆瓣)
     
    建国后到1967年前的电影,在历史上被称为“十七年电影”,这段时间绝大多数电影都是主旋律电影,并且形成了不同类型,这些类型奠定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主旋律电影基本形态。
     
    >>第一类是革命抒情正剧,如《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重点是塑造正面英雄人物形象。
     
    ▲《红色娘子军》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动人心魄的历史往事,演绎了一群善良女性艰苦卓绝的坎坷命运。(图/豆瓣)
     
    >>第二类是歌颂性喜剧,如《五朵金花》、《今天我休息》,以误会、巧合出人意料。


    ▲《五朵金花》一经问世便受到了观众的喜爱,红遍了全国(图/豆瓣)
     
    >>第三类是史诗电影,如《南征北战》,主要刻画重大历史事件。


    ▲《南征北战》中革命战士气势昂扬(图/豆瓣)
     
    >>第四类是反特片,如《羊城暗哨》、《冰山上的来客》。这类影片具比较明确的故事类型,或是“揪出潜伏敌人,保家国平安”,或是“打入敌人内部,一举歼灭”。
     

    ▲《羊城暗哨》(图/豆瓣)
     
    1977年之后,电影生产逐渐恢复。电影史上把整个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电影称为“‘新时期’电影”。这个阶段,史诗类主旋律电影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952年汤晓丹和成荫联合指导的《南征北战》把大量笔墨放在了战争场面上,但相比之下,在人物情感的挖掘上稍有欠缺,导致人物性格不饱满,故事不够打动人心。
     
    “新时期”里,汤晓丹的《南昌起义》、成荫的《西安事变》在人物刻画上下了更多功夫,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
     
    到《开国大典》、《建国大业》,史诗类主旋律电影学会了挖掘人物身上的传奇色彩,从主席的浪漫气质到日常饮食都有了新的演绎:如主席爱吃辣椒和红烧肉;如《重庆谈判》中的女记者惨遭特务杀害,主席离开重庆前回首,却寻而未见;如《建国大业》中主席躺在炕上穿睡袍;再如把“主席发火,总理相劝”的模式改为“总理发火,主席相劝”。
     

    ▲《南昌起义》展现了革命前辈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图/豆瓣)
     
    最大的变化是对反派人物的处理,没有一味地批判,而是展示了他们更加人性的一面。建国大业》中的蒋介石,没有从敌我关系来拍,也没从成败的角度来写。胜败早已知晓,所以《建国大业》选择从兴亡角度来描写蒋介石;他表露心迹的空间,从国会、广场、到自家门前,表现了他的抵抗、挣扎、认命,而《建国大业》中的蒋介石多了一份耐性和相知。大江东去浪淘尽,是非成败转头空,《建国大业》延续了中国传统叙事艺术中的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方式。
     
    ▲《建国大业》中吴刚饰演的闻一多(图/豆瓣)
     
    史诗类主旋律影片一路走来,“演绎”是重要的艺术手法,才有了今天的《建军大业》里青年演员扮演的伟人,才有了主席离别家人时的落泪。
     
    而《战狼》系列,则是混合了好莱坞式战争片、港式动作片、大陆军旅片的偏军事题材影片,前些年也有,代表作是《冲出亚马逊》。这类影片的出现,标志着主旋律电影的进一步类型化、商业化。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郑州暂停共享单车增量投放:39万辆 不能再多了

    下一篇

    7月28日午间重要公告集锦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