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德梁行房地产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亚太区董事局主席、大中华区行政总裁张国正表示,PPP模式为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投资提供了可能,但目前社会资本的投资动力还略显不足。
每经编辑 吴林静 谢孟欢
张国正在会上发言
每经记者 吴林静 实习记者 谢孟欢 每经编辑 官远星
据财政部PPP项目综合信息平台显示,截至2017年6月末,入库的PPP项目有11260个,预计总投资13.5万亿元,但真正进入执行阶段的只有1351个,实际总投资也只有2.2万亿元。
“PPP模式为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投资提供了可能,但目前社会资本的投资动力还略显不足。”7月21日,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在成都召开,戴德梁行房地产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亚太区董事局主席、大中华区行政总裁张国正指出了当前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积极性不高的事实。
会议间隙,张国正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社会资本表现冷淡,最重要的原因是“退出渠道不够丰富,资本投资周期与项目周期也不匹配”。
需求旺盛但资本“冷淡”
张国正以基础建设领域举例,他提到,中国基金设施的高速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庞大的资金需求。据其给出的数据,2006年到2016年,我国十年间年均基建投资增速达到16%,到2016年底,基础设施方面的资金需求约12万亿元,超过了澳大利亚2016年GDP总额。各种数据显示,未来中国城市对基础投资的需求仍将旺盛。
“过去政府的项目,主要的资金来源是银行的信贷,政府承担全部的投资风险,全部的营运风险,这样对于发展长远的基础建设是不利的。”张国正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基建项目资金缺口如此之大,但其市场化运作相对滞后。目前,社会资本参与基建投资的比例,“发达国家大于50%,而发展中国家小于30%”。
面对这一庞大市场,中国在基建投资方面推广了“PPP模式”。总的来看,这一新的融资模式有一定成效,但达不到对基建的强力推动。
张国正给记者看了财政部PPP项目综合信息平台的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PPP项目实际执行进度约12.00%,实际投资进度约16.30%。
创新退出机制增强吸引力
在张国正看来,PPP资本退出机制不丰富是关键阻力。“基金都是为了追逐回报,但因为PPP项目的周期和不明确的业务的前景,令这些短期基金不愿意进入。如果能有证券化机会,就能吸引一些产业基金、养老基金、证券投资基金等更长远投资。”他说。因此要利用资产证券化来解决PPP推动难题。
张国正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PPP项目有政府信用背书,基础设施PPP项目为资产证券化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标的,反过来,资产证券化也能为项目初始投资者提供更丰富的退出通道。
2017年6月,财政部、央行、证券会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资产证券化有关事宜的通知》中也提到,要分类稳妥推动PPP项目资产证券化。
“类似股权转让这样的传统模式固然是资本退出的渠道之一,但如果能够更多的金融创新,推动资产证券化让PPP项目的退出机制更加完善,才能更多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的热度”。张国正对记者表示。
在资产证券化成熟的美国,2007年就已经确定REITs(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可以投资基础设施领域。张国正介绍,目前,在美国有7只公募基础设施REITs,总市值近千亿美元,“年均回报率大概在4~5%左右”。
不过,按照目前中国的金融环境来看,张国正也坦言,推行成熟的REITs还需要再酝酿一段时日,不过类REITs等产品可以作为补充,试水丰富PPP项目的资产证券化手段。
在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张国正建议,考虑到资本与项目投资周期的匹配程度,可以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引入中长期的资金,比如保险资金、养老金、社保基金等参与PPP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投资。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