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中国银联时文朝:积极顺应支付市场发展新趋势 为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每日经济新闻 2017-07-19 01:19

      银联网络是国家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作为银联网络的建设和运营者,中国银联近年来通过持续升级转接清算系统、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做好产品体系构建、制定业务技术标准、拓展支付生态体系等举措积极推动支付清算基础设施的创新发展,确保我国在国际支付市场的话语权和地位。

    中国银联表示,将积极顺应支付市场发展新趋势,进一步做好转接清算系统升级与运营,强化银行卡产业风险防控力度,确保支付清算基础设施安全高效运行和整体稳定;充分发挥卡组织的桥梁与枢纽作用,凝聚产业合力、积极构建完善的银行卡风险防控体系,推动国内银行卡产业欺诈率持续位于全球低位水平,有效保障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为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与社会经济的安全发展贡献力量。

    ●积极推动支付清算 基础设施创新发展

    一是搭建完成并持续升级银行卡转接清算系统。转接清算系统是支付产业发展的中枢,是支付清算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国内银行卡跨地区、跨机构联网通用,银联组织建成了系统架构基本合理、布局相对完整、性能持续稳定、运转较为高效的转接清算系统,从单中心到多中心部署构建转接清算系统,从I代到II代系统优化升级系统功能,持续提升系统容量以提高系统运转效率,稳步推动转接清算系统云端化发展。随着金融科技的创新发展,银联加快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应用。早在2009年便启动了云计算前瞻性研究,于2013年开始搭建私有云平台,依据国际通行的云计算服务架构,在统一计算、存储、网路资源池基础上构建了以云资源管理平台、云集成开发与运行平台为核心的IaaS、PaaS服务。目前,银联云服务平台已作为公司核心支撑平台在生产环境落地应用,并计划在条件成熟后将转接清算系统迁至云服务平台运营。

    二是加快推进自主品牌建设与产品体系构建。品牌建设是银行卡网络成为支付清算基础设施的关键举措。银联自成立起便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品牌战略,积极推动银联标准卡发行,加快银联网络向境外延伸。2002年银联向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申请62卡Bin号,开始发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银联标准卡。截至2016年底,银联卡累计发卡量达到61.3亿张,占全球银行卡发卡量的50%左右。2004年,银联加快国际化发展战略,目前受理网络已延伸至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超过4000万家商户。银联品牌逐渐成长为国际主要支付品牌之一。

    三是积极完善银行卡产业技术标准与业务规则。规则与标准是卡组织模式良性发展的血液,也是银联网络作为支付转接清算基础设施运转的必要基础。银联成立之初即按照卡组织模式运作的规律制定了技术标准与业务规则。目前,已经建立起内容较为完备的、扩展性较强的业务规则体系,覆盖银行卡卡片发行、跨行交易处理以及清算各个环节,有效平衡和协调了商业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合作商户与持卡人等参与各方的利益关系。同时,银联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并积极运用检测与认证手段,确保技术标准的落地执行,银联技术标准已成为国内银行卡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此外,银联还积极推动我国银行卡产业的技术标准“走出去”:与亚洲支付联盟7家会员机构达成芯片卡标准授权合作,标志着中国金融技术标准“走出去”实现了重要突破,新加坡、泰国、韩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国家的主流转接网络将把银联芯片卡标准作为受理、发卡业务的技术标准;与盘谷银行等4家泰国主流银行合资建立了采用银联技术标准的泰国本地转接网络——“泰国支付网络”;基于银联技术标准体系,与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和老挝中央银行共同建成老挝国家银行卡支付系统。

    四是多措并举拓展银联网络支付服务生态体系。大范围地服务支付产业各参与方,是银联网络充分发挥支付清算基础设施作用的关键所在。银联始终坚持“开放、合作、包容”的态度,积极联合产业各方、凝聚产业合力,与发卡机构、收单机构、合作商户、持卡人、专业化服务机构等,构建相互依赖、共生共荣的支付服务生态体系。通过逾15年的努力发展,聚合了一千多家成员机构、数千万商户、近十亿持卡人等,不断推动自身生态体系发展壮大。一是银联通过内设专业职能部门,对接各类成员机构、合作伙伴,为各方提供一站式、全天候综合支付服务,同时配备较为完善的后台运营服务体系;二是积极吸纳新的参与机构,在支付产业跨界渗透与融合愈演愈烈的趋势下,银联不断吸纳传统零售商、互联网电商、通信运营商、手机厂商等新兴参与方参与到生态体系中来;三是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务,凝聚产业各方合力,推动NFC支付、二维码支付、无卡支付等各类支付产品和商业模式的发展,实现自身生态体系的扩张。

    ●全力提升支付产业安全可控水平

    作为国家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银联在积极推动支付清算基础设施创新发展的同时,始终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注重从源头深入剖析银行卡产业发展存在的风险隐患,通过建设风险防范系统、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制定联合防范机制、加快安全技术创新应用等措施,促进支付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是基于大数据技术建设新一代风险防控系统。银联已建成交易欺诈侦测系统、收单风险监控系统、互联网和移动支付风险实时监控系统、反洗钱系统等,通过风险数据、风险模型、风险系统的有机组合,实现对业务风险的及时发现和防控。同时,银联设计了涵盖发卡欺诈、收单风险、移动互联网创新业务、清算风险、反洗钱等五大类300余项风控模型,在对伪卡、非面对面欺诈、失窃卡、商户合谋、套现、移机等欺诈行为的监控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相关安全技术应用已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二是逐步完善银联网络风险管理制度规范。银联在董事会下设立了风险管理委员会,依托各成员机构审议发布了一系列银行卡跨行业务风险管理规范和标准。截至目前,银联的风险管理规则标准涵盖传统与创新、线上与线下以及境内与境外的各项业务,覆盖到发卡、收单、风险信息报送、账户信息安全等各业务环节,为成员机构等产业各方做好风险防控提供了指引和参考。此外,银联还建立了包括反洗钱工作制度、客户风险等级标准认定、可疑交易报送等在内的完整的风险管理架构。

    三是构建多层次的风险联合防控机制。银联与产业各方搭建了多层次的风险联防机制,在风险管理委员会、银行卡安全合作委员会、互联网金融支付安全联盟等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强化日常风险防控、风险事件调查处置、信用风险防范、创新业务新型风险防控、风险信息共享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持续增强产业防范风险联动能力、提升警银协作效率、完善跨境风险处置流程并扩大平台开放,以此为基础,构建覆盖全国与地方、境内与境外、产业链上下游的风险联合防范平台。

    四是加快安全技术在支付领域的创新应用。银联积极利用先进的安全技术应对各类支付风险,发挥安全芯片的高安全性,推动磁条卡向金融IC卡迁移;广泛应用支付标记化技术,加强支付产品在技术防伪、安全应用方面的性能;运用生物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强化支付产品身份验证强度;进一步整合行业数据,加强神经网络、机器学习等大数据手段在智能化风险防控及欺诈案件协查中的有效运用。面对新兴业态的发展,银联将进一步强化现有产品的服务能力,完善相关数据采集、模型设计与系统功能。

    ●努力拓展银联业务发展新局面

    当前,国内支付行业与市场环境正处于快速变革的时期,支付产业应用技术、商业模式、业态发展以及公众支付习惯持续发生深刻变化,对银联网络作为支付清算基础设施在系统建设、创新发展、风险防范等方面提出了更多、更高、更严的要求。下一步,银联将积极顺应支付市场发展新趋势,进一步做好转接清算系统升级与运营,强化银行卡产业风险防控力度,确保支付清算基础设施安全高效运行和整体稳定。

    一是加速转接清算系统的优化升级,集中资源、重点做好转接清算系统扩容、无卡通道建设等方面工作,以顺应蓬勃发展的新兴技术、不断涌现的金融业态。

    二是积极推动产品创新与推广应用,进一步优化银联“云闪付”产品体系,优化产品流程与完善产品功能,满足市场各方安全、便捷的支付需求,切实提升用户体验。

    三是加强境内外银联受理网络拓展,境内重点拓展二级地市及其以下的县域、农村市场,境外加快发卡与业务本地化发展,不断提升银联品牌国际影响力与市场竞争力。

    四是加快云计算平台建设进度,为支付产业提供转接清算云服务,依托银联云平台,加快把公司重点项目与产品应用系统往云平台部署;同时不断完善升级云平台功能,并将其对外开放,为商业银行、合作商户、持卡人等合作伙伴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支付服务。

    五是持续优化风险防控系统,进一步做好风险业务规则体系建设,加大与行业主管部门、公安机关、产业相关的联防、联控力度,切实降低支付清算基础设施运转风险,确保支付产业安全可控发展。

    六是推进新兴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顺应支付技术革新发展的新潮流,成立新兴技术在支付领域应用研究小组,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移动互联、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在支付领域的应用与落地。

    (摘自《中国金融》2017年第14期)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道达投资手记:几大股指全线反弹 空头突袭是否已经结束

    下一篇

    华彬集团建“攻守同盟”福祸相依 红牛包装商奥瑞金陷“两难”危局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