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影视记者 丁舟洋 实习记者 王星平 每经实习编辑 任芷霓
每经影视记者 丁舟洋 实习记者 王星平 每经实习编辑 任芷霓
杭州西湖畔,7月11日,法国著名导演吕克·贝松现身于阿里巴巴主办的“网商大会”,来了一场“脑洞大开”的跨界演讲和对话。虽然主题是关于原创力和想象力,可焦点总是无可避免地落到商业问题上。
作为艺术家,吕克·贝松也不太愿意谈票房、公司运营之类的问题,这些问题自有运营团队替他操心。但他还有一重身份是法国最大的电影公司欧罗巴的创始人和实际控制人。去年底,欧罗巴又与中国资本“基美影业”亲密相拥。谈钱,似乎也是这位欧罗巴公司灵魂人物所不得不面对的话题。
近年来欧罗巴的公司业绩却并不理想。今年欧罗巴的力作,由吕克·贝松亲自导演和编剧的《星际特工:千星之城》上映在即,一个关乎吕克·贝松声誉和他一手建立起的欧罗巴影业前途的大戏即将拉开帷幕。
“我的灵感来自于需求”
在吕克·贝松看来,一边是商业价值,一边是艺术家的创造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各司其职,“比如我决定花大的代价去拍两秒钟的镜头,我们公司预算部的同事就会过来说,你确定吗?这两秒钟是很贵的。我会衡量,如果我觉得这两秒钟对这部电影来说非做不可,那我会坚持。”
至于电影产业的未来怎么样,吕克·贝松表示完全不知道。“我只知道观众在15部电影面前做选择的时候,宣传、营销都不是关键,大家在意的是这部电影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情感共鸣。生命中最不稳定、最无形、又最难以控制的就是情感,而我的工作就是捕捉人的情感,再把这些情感交还给观众。”
每经影视:一个艺术家,恐怕时常会被周围人的担忧,灵感从哪来?灵感枯竭了怎么办?如何保持源源不断的创造力?
吕克·贝松:每个人的创造灵感来自于不同的地方,我的灵感来自于需求。小时候很穷,没有玩具,怎么实现自己的乐趣,就是通过自己创造,所以我的创意来自于很小的时候,我将石块、木头想象成外星人,自己给自己讲故事。有时候贫穷反而使你更加富有。(笑)
我从17岁开始写作,每天早上四点半醒来写剧本,几十年如一日地训练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开始总是不好的,写了很多垃圾,但慢慢地就坚持下来了,30年了,我觉得我的写作能力就像学会了骑自行车,一旦学会了就不会忘。所以最需要的是热爱,然后是坚持。
每经影视:我早年看您的《这个杀手不太冷》深受感动,成为我的经典回忆,但是后来发现您的作品中,科幻、特效的更多一些了,《星际特工》也是科幻电影。在科幻电影以及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类型选择上,您是怎么考虑的?
吕克·贝松:无论什么类型,我觉得最重要的都是讲故事的能力和塑造角色的工具,科技只是手段。拍两个真人可以不用高科技,但要拍出几个不存在的角色,就必须借助科技来实现,我并不觉得有很大的分别,关键是讲述我想讲述的故事和塑造我想塑造的角色。
《星际特工》的特效酷炫,但技术上有后期数百人的团队帮我想呈现办法。我在现实生活中,不用电脑,写剧本都是手写,我根本不担心技术会影响我的创造力。我脑海里有一个画面,思考这三个人的故事是怎么样的,如果是角色不好、故事不好,那就是我的问题。
“电影院需要不同类型的电影”
每经影视:您既是编剧,又是制片人、导演、监制,面对这么多重身份您如何来平衡?
吕克·贝松:一个人本来就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是一个很好的妹妹,很好的妻子,很好的员工,很好的朋友,只是一个人在不同的角色中,做事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对我来说,做不同的角色是不同的挑战,是很自然的。我对年轻人也建议,要试着离开你熟悉的安全区域,去承担一定的风险,去探索新的领域,如果不去承担风险,当然不会发生坏事,但也不会发生什么好事。
每经影视:好莱坞大片在任何国家、地区都是长驱直入,而法国却一直在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您在让法国电影又叫好又叫座这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艺术和商业上您是如何取得如此高的成就?
吕克·贝松:很难说什么是商业的,什么是艺术电影,我觉得凡是做电影,都要与商业发生关系,因为你要花钱才能做。
我也不觉得好莱坞制片厂的电影和独立电影有什么区别,看什么电影,不也都要花钱买电影票么?法国电影看上去更艺术,好莱坞更商业,但观众花一样的价钱去买票观看,这难道不是法国电影更商业化的表现吗?(笑)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电影,不管是文艺片还是商业片,最重要的在于电影的丰富性,你每天看文艺片会腻,每天看商业片也会烦。所以各种各样的电影都需要,电影院需要存在不同类型的电影,不同类型的电影没有好坏之分,没有评判的标准。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