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成都市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启动会消息,《成都市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2017年行动计划》于日前印发。
2017年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以上,完成工业投资2850亿元以上;提高成都制造水平,在创新能力、质量效益、两化融合、绿色发展等方面取得成效,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工作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据成都市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启动会消息,《成都市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2017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于日前印发。
7月10日,成都市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启动会召开,市委副书记、市长罗强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强调,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制造业发展系列部署要求,始终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统筹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各项工作。
1.要抓好先进制造业牵引加速和传统制造业巩固提升工作,加快发展电子信息、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精准医疗等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大力培育本土“小巨人”、成长型、拟上规企业,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2.要抓好产业经济地理优化和开放合作模式创新,做实做优国家级产业合作平台和创新型园区,用好用足“两港”资源,加快吸聚国内外高端产业。
3.要抓好“成都造”提质量强标准创品牌工作,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发展需求和标准,大力推动“成都造”走出去,不断提升“成都造”国际竞争力。
4.要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继续深入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军民融合创新。
5.要抓好试点示范实施方案和2017年度计划落地落实,强化督查考核,推动试点示范工作取得实效。
省经信委有关负责同志到会作指导发言。副市长、成都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范毅主持会议,市长助理韩春林出席会议。
根据《计划》
我市将加快构建现代新型制造业体系,大力推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军民融合体制创新、开放合作模式创新,探索形成具有成都特色的发展经验。
加快构建现代新型制造业体系:
争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在实施工业投资拉动行动方面,我市将以持续高强度的工业投资拉动成都制造总量增长、质量提升,继续开展“竞进拉练”,落实“两个30%”要求,重点推进432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力争完成投资700亿元以上;继续实施重大项目引进计划,抓大项目、大企业,突出亿元以上项目引进培育。完善成都市工业空间布局规划体系,编制完成《龙泉山现代产业走廊规划》,指导各区(市)县编制完成各工业园区详细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响应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卓越提升计划,申创“中国制造2025”卓越提升试点示范基地。
在实施智能制造引领行动方面,我市将积极推进“互联网+”协同制造示范城市建设。加快“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持续推动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和城域网出口带宽扩容,实施宽带网速200M普及行动,推进5G联合创新研究与外场试验。推进成都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建设,对规上工业企业和拟上规企业进行培训,实施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试点。推行“大数据”战略,争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2017年末,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45%。
在实施质量品牌建设行动方面,我市将落实企业主体质量责任和品牌建设责任,实施制造业质量标准化、制造业品牌建设工程。开展工业企业品牌培育试点,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打造一批知名度高、美誉度好、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区域品牌。
在实施企业能力提升行动方面,我市将继续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战略,加快培育“小巨人、成长型、拟上规”企业,力争产生一批细分领域的世界级“隐形冠军”“单项冠军”企业,2017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20户。聚集基础、前沿、战略、新兴等科技领域,实施科技型小微企业,科技型成长性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工程,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力争2017年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400家。
在实施产业融合发展行动方面,我市将实施产业链融合发展、制造业与文化工程、制造业与金融融合工程。推进产城融合示范园区和工业特色示范小镇建设,打造具有成都文化特征和文化内涵的产业载体。2017年,推进5个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制造业+互联网”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培育一批制造业+互联网的特色示范园区,建成一批特色工业小镇。
推进创新试点示范:
设立运行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
在探索军民融合体制创新方面,我市将全面落实《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十条”政策措施,组建军民融合发展促进中心,设立运行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支持成都天府新区、青羊区等区(市)县开展技术、产品、装备、模式等方面的军民融合创新试点,军民融合重点产业园建设和军民供需对接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效。
在探索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我市将加大创新资源整合力度,完善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推进科技成果“三权”改革,建设一批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高校院所成果转化示范区,整合资源,支持我市在节能环保、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建立制造业创新中心,并力争进入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行列。
在探索开放合作模式创新方面,我市将大力实施“蓉欧+”战略,推进“蓉欧+”陆港产业园建设,引进欧洲端及蓉欧快铁沿线国家地区优势产业和技术研发企业。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中韩、中德、中法、新川、中古等国际产业合作园区。
完善优化产业生态体系:
设立面向先进制造业的产业投资基金
围绕三大创新试点实施专项政策,我市将大力实施“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十条”“科技成果转化新十条”以及《成都国际铁路港促进产能转移和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大力实施“蓉欧+”战略促进成都国际铁路港贸易服务型企业发展若干政策》等政策措施,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
围绕新型制造业体系重构政策体系,我市将结合构建新型制造业体系,筑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产业支撑的要求,编制新一轮成都市工业和信息化支持政策,形成推动发展的政策体系。
同时,我市将运用基金模式,加强投融资支持。对标《中国制造2025》,设立面向先进制造业的产业投资基金,主要投资方向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军民融合、轨道交通等领域。重点设立运行好菁蓉创富基金、先进制造业投资基金、轨道交通投资基金、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和工业园区产业基金。
我市还将进一步突出人才支撑,加大人才扶持。引进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领域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和国际顶尖团队。提升职业教育水平,2017年末,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83.3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26.7%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还将突出基础要素支撑,优化土地能源供给,提升电力、天然气利用比重,实现清洁转型,2017年,计划实施450户工业燃煤锅炉淘汰或清洁能源改造,力争实现工业燃煤锅炉使用率同比下降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