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段倩倩
香港回归20年来,维持了基本的繁荣稳定,连续23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但另一方面,香港服务业占比过高的产业结构近年也受到市场的诟病。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陆剑宝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中国自贸试验区报道(微信公众号“自贸试验区报道”:zmsyqbd)记者专访时表示,香港的产业结构不存在太大问题,未来也不太可能去再工业化了。香港有广大的内地作为腹地,这可以帮助香港灵活地应对危机,实际上香港还应继续加固服务业的比重。
香港还应加大服务业比重
上世纪80年代起,香港开始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搬迁至内地。在“香港因素”的助推辐射下,毗邻香港的深圳和东莞迅速发展,东莞也得以成为世界工厂。与此同时,香港的服务业快速发展,到现在服务业占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92%。
2016年,利丰发展(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洪雯曾在《大公报》上撰文指出,香港对制造业的剥离是“一次既成功又失败的转型”。在洪雯看来,制造业是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根本需求来源,香港需警惕产业空心化。
实际上,近年来香港频频被指服务业占比太高,在缺乏实体经济支撑的情况下,难以应对突如其来的金融风险。
但陆剑宝却认为这是一个误解,在他看来香港的产业结构不存在问题,香港的主要优势在于它有内地作为腹地。“我认为香港应更加巩固国际航运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地位,专门去服务内地的制造业等实体经济。”
当前,香港和内地在产业的融合上已经越来越高,香港一些金融机构已经主要为内地企业提供服务,这点在香港中环的金融机构如投资银行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他们的主要业务在内地,员工大部分时间也要飞往内地办工。
另一方面,寸土寸金的香港现在不适合进行再工业化。陆剑宝称,“香港不可能去再工业化了。首先香港没有那么多土地,连发展创新科技、提供公屋的土地都比较稀缺,去发展占地面积较大的制造业是空谈;其次,香港并没有从事制造业的大量员工,相对来讲比较缺乏劳动力;再次,从每平方米的产出来说,从事制造业的产出比是不划算的。”
港、澳对内地应更开放
粤港澳大湾区的设立,旨在加快香港、澳门与珠三角9个城市之间的要素流动。香港和深圳的快速发展已经提供了一个模板,业内外的一个共识是,深圳的迅速崛得益于香港的辐射;而香港近年高速发展的背后又是深圳在提供着产业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湾区内要素的流通依然存在重重壁垒。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指出,粤港澳三地,涉及三个关税区,法律体系也存在差异,实现生产要素的跨境流动成了重要问题。
换言之,大湾区实现生产要素充分流动的难点不在于珠三角内部如何整合,而是珠三角各城市如何和港澳实现要素流通上的突破。
在陆剑宝看来,实际上内地对港澳伸出了橄榄枝,而港澳的开放度还不够,比如香港的一些行业就存在一定程度的保护主义,“比如医师行业,如果是内地一些很好的学校比如中山医科大学毕业的学生,想要去香港工作是很难的,香港实际上设置了一些人为的因素,阻碍了要素流通。”
图片均出自央视网
中国自贸试验区报道 记者 段倩倩 编辑 杨欢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