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已确定将邀请国内顶尖团队,借鉴雄安新区规划理念,对成都城市功能、空间结构、发展模式、产业布局等进行优化调整。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杨弃非 陈耀霖
每经记者 杨弃非 陈耀霖
每经编辑 杨军
7月5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近日,成都对去年3月启动修编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规)进行了再次修改完善。以“双核联动、多中心支撑”,实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空间发展战略,也将成为至2040年为止成都23年时间内城市规划发展的“整体方案”。
在产业与城市的关系获得史无前例关注的当下,成都给出的城市建设方案也正围绕产业发展展开。以重塑城市经济地理出发,成都打破城市圈层式发展格局,并打造新的城市发展轴线。在新的“总规”中,“东进”区域作为重中之重,也由此成为其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二主战场”。
城市经济地理和区位布局,往往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发展上限。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提出,城市必须重塑“经济地理”,即在实体经济空间距离分隔后,通过交通的同城化,人、财、物流的自由流动来缩短市场的分隔,形成一体化、大都市圈化。
◎城市布局之变
“东进”开辟“第二主战场”
发展圈层结构还是多中心结构?这个问题几乎困扰着全球每一个站在新一轮发展机遇面前的城市。
根据成都市规划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瑛所说,在总规的修编中,成都确定将构建“双核联动、多中心支撑”的功能体系。由此,成都迈进城市建设的“双城时代”。总规确定了成都发展的总目标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城市性质为“国家中心城市、世界文化名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中心和世界旅游目的地”。与此同时,总规还制定了“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空间发展战略,并将推进城市由圈层式发展向多中心支撑迈进。
一个具体体现是,总规将成都的中心城区范围由原绕城高速以内区域扩大至所有的市辖区,包括金牛、武侯、龙泉驿、双流等11个行政区以及高新区、天府新区直管区(11+2区域结构)。期望以此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提高中心城区的外溢效率和辐射能力,带动全域均衡协同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被成都定义为影响未来50年乃至100年发展的“东进”战略,在总规中也有了更为具体的安排。据张瑛所说,以“东进”为基础,总规在现有南北城市轴线基础上规划东西城市轴线,形成整个城市南北向、东西向联动发展格局。由此,成都的城市布局从原来的“两山夹一城”转变为“一山连两翼”,其“多中心”的架构也变得更为完整。
“‘东进’体现了成都对国土开发空间的优化。”区域经济研究专家、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邓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东边无论是土地、资源承载力、发展空间与发展强度都适合进行工业发展,而更接近内江、广安等成渝城市群的其他城市,在带动城市群发展上也有助推作用。”
据记者此前获悉,成都已确定将邀请国内顶尖团队,借鉴雄安新区规划理念,对成都城市功能、空间结构、发展模式、产业布局等进行优化调整。东边区域正是其行将开辟的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二主战场”。
◎产业发展之变
将推进制造业重心东移
事实上,成都并非首个探索产业拓围发展的中国城市。同样受困于“城市病”而亟待转型的深圳,在一年前将其“东进”战略提上日程。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一年以来,深圳“东进战略”已取得一定效果。举例来说,备受关注的龙岗、坪山两区在今年均迎来了一波“项目潮”,今年一季度,在龙岗新开工的31个重大项目和10个集中签约项目总投资甚至超过了850亿元。
尽管如此,在许多人看来,发展仍不如预期。《南方日报》评论称,东部片区内部之间缺乏快速连接通道,特别是未能在深圳内实现有效的产城融合,“东部有‘城’但‘产’不强,而西部有‘产’但‘城’不强”,这限制了东部的更好发展。
郭万达此前曾指出,城市必须重塑“经济地理”,即在实体经济空间距离分隔后,通过交通的同城化,人、财、物流的自由流动来缩短市场的分隔,形成一体化、大都市圈化。
成都推行的“东进”战略,面对的同样是产业发展的考量。但成都的思路是,从优化城市空间开局起步重塑城市经济地理,以城市产业发展战略目标来优化城市产业空间布局,从而最终实现城市发展的战略调整。
本次进行修编的“总规”,促进成都的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正是其主要目的之一。根据其内容,成都的“东进”战略正是以经济主流向为依据,志在培育城市的新动力,并构建城市发展新载体。
“‘东进’区域是全域发展格局中的国际门户、产业新城和城市永续发展新空间,主要包括简阳市、金堂县、龙泉驿区部分区域以及青白江区和天府新区龙泉山部分;同时,将在空间上形成空港新城、淮州新城、简州新城、简阳城区等产城相融的功能板块,开辟经济社会发展‘第二主战场’。”张瑛如是介绍。
具体将如何发展“东进”区域的产业?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党组书记施跃华告诉记者,成都将推进制造业重心东移,把龙泉山东侧作为工业空间增量的主要拓展区域和工业经济增量的主要承载区域,开辟“成都制造”第二战场。其中,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将是“东进”区域的主要产业。
◎统筹理念之变
规划建设66个产业新城
一个月前,全球知名的城市评级机构GAWC(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与网络)发布了2016年版的世界城市评级报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传统一线城市均榜上有名,但最终抢占各大媒体关注的却是成都:被评为Beta-级别,排名仅次于上述4个城市。
为何成都被如此看好?近年来不断完善的城市规划或为成都赢得了更多分数。
值得注意的是,位列C7的东京,也曾经历过“大城市病”。不断重塑城市区域规划和经济地理布局,并向周边三县疏解首都核心功能、带动周边城市一体化发展,正是它解决“城市病”,并能成长为与纽约、伦敦并驾齐驱的三大全球性城市的关键因素。
“东京圈的演变过程,对于东亚的大型城市,有相当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告诉记者,东京在不断“扩围”中,也稳定地保持了世界级城市的地位和集聚效应。
东京的发展史,不仅揭示出城市经济地理和区位布局决定城市发展上限的规律,更说明通过为不同区域赋予因地制宜的特色化产业,则能建立其潜力更大的产业发展体系。
成都的规划,正是将产业集群发展的理念事先培植成为城市发展的根基。据张瑛介绍,成都正在全市统筹规划66个产业新城,而这正是成都此前提出的构建产业生态圈的核心。“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各有侧重、有机衔接的原则,系统构建‘导则+总规+城市设计+详规’的产业新城规划体系。以导则定标准、定规则,总规定方向、定布局,城市设计塑功能、优形态,详细规划定用地、落项目,精准规划、精细设计产业园区,提高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水平。”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