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张怀水
上半年的“6·18”,下半年的“双十一”……在电商凌厉的攻势面前,实体商业似乎只有招架之功,难有还手之力。
可也许与很多消费者的直观感受有所不同——我国实体商业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今年上半年依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尤其是专卖店、大型超市等业态,不仅销售额实现较快增长,更难得的是增速比去年同期均有所加快。实体零售业复苏背后,有着什么样的秘密呢?
每经记者 张怀水
每经编辑 毕陆名
今年上半年,我国零售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销售增速加快,经营效益提升,且实体零售店回暖迹象明显。
7月3日,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负责人介绍了2017年上半年我国零售业发展情况。该负责人表示,上半年我国零售业发展呈现以下四个特点:行业销售增长提速、企业盈利能力增强、实体业态普遍好转、企业开店意愿增强。
从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2300家典型零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4.1%,增速比去年同期增加3.3个百分点。此外,零售企业营业利润和利润总额同比分别上升7.6%和6.6%,较去年同期分别提高7.8和14.3个百分点,回暖态势凸显。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半年,我国零售行业逐步回暖,一方面是受到基数低的影响;另一方面,说明零售企业的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尤其是传统零售业的数字化转型,在降成本增效益上有了突破性进展。
实体零售店现回暖迹象
超市、百货、便利店及专业店零售业态被行业内称为中国零售业的“晴雨表”,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实体零售店回暖迹象明显。
商务部的数据显示,专卖店、专业店、超市、大型超市、百货店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8.8%、5.7%、3.6%、3.4%、1.2%,增速同比分别加快9.0、5.1、2.7、2.6和1.1个百分点。便利店增速同比放缓0.9个百分点,但依然达到7.2%。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表示,一方面,当前国内零售业门店小型化的趋势进一步显现,以便利店为首的小型店铺实现了销售和门店双增长;另一方面,传统零售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取得进展,实体企业在全渠道、门店体验、商品结构和会员服务等方面发力,促使销售逐步企稳。
从商务部发布的《中国零售行业发展报告(2016/2017年)》(以下简称《报告》)提供的数据来看,在2014年~2016年期间,实体零售在经历网络零售分流、“千店一面”等同质化竞争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并出现分化。
从《报告》提供的数据来看,以2016年为例,购物中心、超市销售额增长较快,平均增速均保持在7%左右。而专业店、百货店销售增长较慢,增幅分别为3.1%和1.3%。
家住湖北武汉的李明在当地开了一家百货店,他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房租、装修以及人力成本是影响实体店利润的主要因素。“店铺的租金比较贵,市区100平方米的门面,1个月的租金在1万元左右,还不包括水电。”
赵萍告诉记者,未来实体零售行业仍然面临创新转型的问题。“从智慧店铺到店铺数据化,再到自营网店,实体零售企业也在不断积极探索,但目前,仍然缺乏一个非常成熟的运营模式。”
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成常态
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负责人表示,2017年上半年,我国零售业在跨界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体零售与网络电商逐步从独立、对抗向融合协作、优势互补、实现共赢的方向发展。“例如阿里巴巴、京东等通过入股传统零售企业、筹建线下实体店铺等形式融合发展等。”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6年我国网上零售额达51556亿元,同比增长26.2%,增速比上年降低7.1个百分点,降幅比上年收窄9.3个百分点。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为41944亿元,增长25.6%,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12.6%,比上一年扩大1.8个百分点。
根据《报告》提供的数据来看,从2010年~2016年,我国网络零售额逐年上升,从2010年的5091亿元提升到2016年的51556亿元,提升近9倍。从增速来看,呈现出逐步放缓的趋势,增速从2010年的96.9%放缓至2016年的26.2%。
裴亮指出,实体商业要发展已不再是简单的电商运用,而是线上线下如何更好融合的问题,当前线上线下已逐渐走向一个再平衡的状态。在网络零售红利逐步减少的背景下,部分电商巨头逐步认识到线下门店拥有网络、物流、最后一公里和互动体验等优势,纷纷开始瞄准线下空间,通过投资参股或自主培养等形式来布局“新零售”,出现了以阿里系盒马鲜生和永辉超级物种等为代表的新型业态。
商务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成为新常态以外,我国零售行业在多业态跨界发展、信息化技术驱动等方面仍然在进行积极探索。
“例如大商股份、永辉等积极尝试在零售基础上多元化涉足餐饮、娱乐等生活服务业态;例如物美‘自由购’、高智能无人便利店等新兴技术应用等,均已经进入到实际应用阶段。”该负责人表示。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