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秦风 戈昂
编者按: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无论是官方提出的“民营经济倍增计划”,还是民间对西安投资环境的重新认知,都释放着一个明显的信号,西安的民营经济正迎来一个风口。
但现实是,长期以来的困境,让政府和企业,对于这种快速转变一时难以适应,对他们来讲,如何更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迎“风”前行,是当下亟需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西安市委昨天举办的学习报告会上,来自上海的新沪商联合会会长、中国杉杉控股公司董事局主席郑永刚,围绕企业品牌、创新、转型、人才、资本、责任等话题,为西安奉上了一场精彩报告。
郑永刚“在打造名企名牌、促进转型升级等方面有十分丰富的实战经验和非常独到的真知灼见。”近三十年前,面对资不抵债的杉杉服饰,他拿着借来的3万块钱跑到央视去打广告,率先树立和实施了中国服装界的品牌意识,三年时间将公司做成了国内的服装龙头。
等到企业发展壮大到“银行只有存款,无贷款”、“90年代工厂扫地的老太太都成百万富翁”的时候,又力排众议坚持上市,树立企业的规范化运作。
在中国加入WTO前夕,极具危机意识的郑永刚,加快企业转型步伐,大手笔投资锂电池行业,如今,公司在正极负极材料领域稳居世界第一,包括苹果、奔驰、宝马、IBM等企业都是其主要客户。
这份报告,对于今天的西安官员和企业家来说,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
粉巷财经(微信ID:)摘选其中重点部分,以飨读者。
开创中国服装行业品牌先河
西安是一个值得我们民营企业家学习和参与投资的地方。我今天下午和大家做一个杉杉转型发展的报告。
89年5月份,我被调任至宁波甬港服装总厂,也就是杉杉服装的前身,这是一家纺织部、浙江省、省纺公司和宁州区联营的企业。
这家企业当时有两个特点,一是由纺织工业部生产计划司司长兼任董事长,企业的规格和重要性可见一斑;二是这家企业的设备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我到的时候,实际情况是资不抵债,投资800万,实际亏损1200万。原因很简单,拥有先进的设备和功能,但没有市场。过去中国人穿的西装采用的都是传统工艺,穿起来像盔甲一样,大家对于轻、柔、薄、挺的工艺接受不了。
当时甬港服装主要是给意大利和美国等西方国家进行加工,而国内的市场打不开,所以当时一年时间里只有半年可以干活,男的打扑克,女的织毛衣。
我去了之后,先去学习调查,跑过上海,也来过西安。我不懂做衣服,就是研究比衣服更有价值的是什么,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如何创新。
有次从深圳到广州的火车上,我对面的一个年轻人穿着一件进口的旧西装。我就在反思,我们的新西装卖不掉,这说明我们没有品牌,产品没有跟消费者产生共鸣。
当时没钱,我去拜访一位银行行长,从进去到出来,他都没正眼瞧过我,因为厂子一年换一个厂长,资不抵债。当然后来他想借钱给我,我也不要了。还拜访了一位税务局局长,他给我出了很多主意,但给政策没有用,企业发展有了税收,政策才能到位。
我问太太借了3000块钱先把炉子捅开,接加工的活。跑到上海第三毛纺织厂去谈,我提出联合开发。对方说听了半天你不给我钱,这不是空手道么。最后我们还是达成了战略合作,每周一卡车面料从上海拉到宁波。
后来我从上海一家时装公司借了3万块钱,不是发工资,也不是买面料,而是跑到北京去打广告,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服装企业在央视打广告。上了年纪的应该都记得,叫“杉杉西服不要太潇洒”。当时还有一个插曲,央视一个主任跟我讲,没听过做衣服还要打广告。
我的目的在于拉进跟消费者的距离,让消费者知道我们产品的特点。等到当年8月底的时候推出产品的时候,上海四家服装店都要排队购买。
当时我们的西装卖130块钱一套,我让一个部长问物价局现在价格放开没。得知放开后,价格就卖到了260、380,但依旧还是排队购买。
一套西装成本是几十块钱,但卖到五六百,利润比现在的房地产高得多。消费者接受你的价格,下次还需要。这就是市场经济。我可以自豪地讲,当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大部分都穿过杉杉西服。因为那个时候中国没有开放,我们的质量是最好的,品牌是最响的。
三年以后,这个企业成为了中国服装行业的龙头,一年的利润2个多亿,只有银行存款,没有一分钱贷款。我的贡献就是为这个行业打造了品牌战略。
有了品牌还要有机制的保障。我们是1991年改制的,从国有到全民股份制企业。到96年上市,成为了中国服装行业第一股。
当时在上市的问题上,领导班子觉得我们当时很有钱,为什么要上市。上市对一个企业来讲,可以提升管理和经营格局,企业越是公开透明,越是规范,这个企业发展就有好的机制,你有监管就必须规范,企业越规范就能走得长,走得久。私营企业没有信任度,哪来的信用。所以必须要有机制保障,要有创新意识。
鼎盛时期转投锂电池
90年代末,我们企业门口扫地的老太太都是百万富翁,因为我们股票上市到99年抛售时,每个人都是百万富翁。企业的发展要让员工得到实惠,只有这样,企业需要的人才才会蜂拥而至。如果你只是老板发财,那你的企业发展就会出问题。
(虽然企业经营状况不错),但97年的时候,我就已经意识到,只要国门打开,中国的品牌就会成为非主流,服装是必然的。那我们就要改变企业的战略,所以当时我就把杉杉服装留在了宁波,去了上海。
我们当时去上海,除了我以外,只带了不到十个人,都不是做西装的,是要去寻找新的机会。那个时候没有说一定做什么,只是感觉到加入WTO以后,国门都打开了,我们这个服装会成为二流。
那么去上海想做什么呢,去利用那里的信息和人才,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核心就是人才,没有人才,企业就没有竞争力。
1999年,我们得到一个信息,鞍山热能院有一个863的课题,这个课题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手机锂电池里的负极材料。咱们国家当时没有这行业,听人介绍后,我就立刻赶到了鞍山,当时我拿了8000万让把这个课题完成掉,之后再拿了3个亿做产业化,工厂建在上海浦东的金桥,当年就是这样开始的。
我所干的事就是决策,不存在做服装的人来做高科技,我只是投资、决策,再就是用人。具体来说,我就是保障这些科研人员的太太找工作、孩子上学,安居乐业的事,我根本就不懂技术,到现在也不懂。
当时亏了好多年,连续亏损,很多人提出放弃,但我坚持下来了。现在杉杉科技是正极负极材料领域世界第一,超过了德国。我们现在的客户,苹果占了50%到60%的份额,包括奔驰、宝马、IBM……国内就不用说了,很多大公司都是我们的客户。
客户对技术的要求就是我们的标准,现在杉杉科技未来的战略是做全球新能源领导者,这是我们企业的发展方向。过去做服装,现在做锂电池材料,这是我们转型的过程。
产业与金融互为支撑
杉杉进入金融领域很早,但不是我们的主业。96年根据人民银行的文件,我们把宁波六家信用社合并成了宁波商业银行,我是筹备组的主要负责人,我对金融不陌生。
在科技方面,中科院一个研究所的所长,在我们这里当副总,所以我们做科技,就要有科技人才,做金融要有金融人才。
未来,集团必须要培育产业,我们现在培育了旅游业,文化旅游会越来越好,我们现在有一个文化集团,已经培育了三年。
另外就是健康产业,还有我们的服装开始升级为奥特莱斯,今年有三家奥特莱斯要开张,到十月,奥特莱斯大概有150到200亿的销售额。
将来每一个板块都是以上市公司的形式出现,服装到香港上市,金融有上市公司,健康有上市公司,文化旅游有上市公司,奥特莱斯有上市公司,全部是公开透明的上市公司。
这两年的发展,我们有自己的金融机构,有华创证券,有宁波银行,有君康人寿,有自己的投行团队,有强大的金融团队,我认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结合是必须的。
如果只有产业资本没有金融资本,就很难保证产业发展,反过来,金融资本又必须要有产业资本的支撑,这是缺一不可的两个轮子。
人才不是培养出来的
企业的发展实际上是需要文化来支撑的。其实核心竞争力除了人才以外,关键是战略和文化,其次是机制,这些我认为是企业久盛不衰的法宝。
杉杉的企业文化从来没有改变过,“正直、负责、创新、奉献”。
正直相当于在座领导干部的廉政,最难做到但必须做到。企业发展需要竞争力,通过关系搞投机不是竞争力,所以企业文化一定要正直。
企业发展有周期性,领导者要有创新意识,把握企业的周期,然后跳出这个周期,这才是创新意识。
企业要承担责任,不能总是看着钱,看着钱企业马上就会倒闭,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战乱时代没有企业家,只有改革开放、社会稳定才有企业家。所以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有奉献意识,不能把什么事都推给政府。
机制方面,我们的企业为什么能够多元化,因为我们是一个生长型模式企业,内部实行联邦制,股权联邦。我只管两件事,用人和决策。只要有好的人好的团队,我给平台我出钱,决策共同参与,对方来具体运作,赚了钱大家分,不行了再择掉,很简单。
有的人说,这么大的企业经营很复杂,人才怎么培养?人才不能靠培养,等培养出来人才就走了,去做老板了。
培养是针对基础型人才,高端人才是培养不出来的,因为高端人才他也能做老板。所以只有聘用人才,大家共同做老板,他才能长期跟你合作。
我有平台资源,有无形资产资源,还有资本,他要做老板,就必须依靠我,但我要做得更大,也离不开这些人才,所以这就是共赢。分享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不可能吃独食,企业文化、战略方向、人才、机制,是保障企业尤其是保障民营企业发展的根本。
政府做政府的事,企业做企业的事
有人问我,你郑永刚将来怎么办?
我说特别简单,70岁以后,我重点就做慈善、做公益。这比挣钱更难,要把钱花在刀刃上,所以一少部分钱会留下给家人和孩子,大部分会做慈善。
再谈两个建议,一个是政府与民企的关系。
咱们西安,王书记来了之后做得很好。我觉得最好的是,政府做政府的事,企业做企业的事。深圳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小政府大市场,企业需要政府的时候,政府就在身边,企业不需要的时候,就没有,看不到,我觉得这个发展是最好的。当然西安民企发展还需要政府大力地推动,到了一定的时候,才可能有这样的小政府大市场。
第二个就是对军民融合的理解,我觉得这是一次非常好的机会。
首先,我个人认为,强国不是单一强经济,要全方位成长,特别是军事力量,“一带一路”大量的钱投出去,要有强大的国家实力做后盾。
其次,军用产品可以民用化,市场最终需要的是技术,需要的是核心产品,我觉得一旦军民融合之后,将会给我们企业、企业家带来巨大商机。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