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有效聚集要素资源,谁就能成为新的枢纽城市。
每经编辑 杨弃非
汪鸣
每经记者 杨弃非 每经编辑 官远星
“下一轮的城市竞争将是枢纽功能的竞争,将是通过枢纽功能聚集未来发展要素、未来发展机会的竞争。”6月28日,在成都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物流节暨第十七届中国国际运输与物流博览会、2017亚洲物流双年展的活动之一,2017物流全球论坛•领袖高峰论坛上,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汪鸣如是说道。
如何在枢纽的竞争中拔得头筹?汪鸣给出的答案是,聚集要素资源,发展枢纽经济。“随着内需愈加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动能,谁能有效聚集要素资源,谁就能成为新的枢纽城市。”汪鸣指出,“在我看来,内陆城市将取得这轮‘枢纽之争’的最终优胜。”
以聚集要素构建“第二代枢纽”
今年2月,《“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出台,明确了中国综合交通枢纽的布局。遍布全国的12个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也由此获得来自国家层面的“认证”。
方案既出,要如何建好这些枢纽成为每个城市努力思考的问题。在论坛现场,汪鸣提出的建设思路引人瞩目:不同于以往以通道为基础的方案,通过聚集要素,比如将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汇聚在城市中,以营造更高水平的产业布局条件,倒逼枢纽的形成。
“中国现在已经出现了不同于过去格局的发展势能转变问题。”汪鸣指出,企业的发展不再严重依赖于是否沿海、交通是否便利等硬性条件,相反,企业带动城市区位提升的情况屡屡发生。基于此,“枢纽的形态也迎来代际更替的需要。”
基于此,他直言不讳地说到,“哪个城市能抓住这个规律、哪个企业能把握这个趋势,它就能在下一轮的发展当中立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他举了一个例子。已成功通过打造电商交易和商贸物流一体化平台而登顶电商行业,阿里巴巴选择的城市是并非传统枢纽城市的杭州。按照它的经验,通过聚集资源,并布局以此为中心的网络格局,杭州物流、商流网络也反过来得以构建。与许多人的想法不同,城市由此方式成为新的枢纽城市是可以实现的。
“这实际上是一种转方式、调结构的发展路径。什么是转方式?就是不再像以前完全按占用土地、影响环境这类要素投入来发展经济,而要寻找全新的发展模式。这应该是通过构建要素聚集的平台,推动枢纽的形成。”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汪鸣进一步解释道,“这就是近几年经常被提及的‘枢纽经济’。”
而在汪鸣眼中能使传统的交通枢纽“退位让贤”的物流枢纽,正是中国的“第二代枢纽”。
这种“代际更替”为何能够成为现实?在汪鸣看来,中国式内需爆炸增长是根本原因。“这种内需的增长让我们能够从过去以出口带动增长的经济方式解放出来,使国内市场所在地超过运输地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子。以服务外国市场的沿海城市也自然将失去其原有的优势,取而代之的将是更具有国内市场优势的地区。”汪鸣说到。
内陆枢纽将是下一个经济增长点
而在汪鸣看来,在新一轮枢纽城市的竞争中,内陆城市正将是当仁不让的佼佼者。
“人口、资源都比较集中的中西部地区一定是产业布局的重镇,一定是物流组织的重镇。”汪鸣说到,“我们还有不到三年的时间就将完成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这就是说我国人均GDP将迈过1万美元的台阶,大致达到12600美元的水平。那时,内陆城市的消费能力将极大地释放出来,其对资源巨大的吸纳能力将使其成为枢纽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不仅如此,新的交通网络在“一带一路”的推进下也成为内陆枢纽的另一个优势。在汪鸣看来,这些交通网络已从服务国外市场转变为服务国内市场,通过进口商品来满足其旺盛的消费需求,也因此有了优于传统交通枢纽的特点。“其实近几年的跨境电商在爆炸式的增长,这种趋势已经十分明显了。”他补充道。
“最终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沿海枢纽将在未来十年甚至三十年的时间由内陆枢纽逐渐进行赶超。”汪鸣说,“基于此,我国城市作为枢纽支撑点也将发生代际更替。”
事实上,内陆城市的巨大发展潜力已由于接连不断的政策倾斜得以释放。今年4月1日共同挂牌的第三批自贸区中,首次出现的内陆城市被认为是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进一步完善。作为其中的一环,国际交通枢纽的进一步推进也提上日程。
而在这些城市中,汪鸣特别提到成都枢纽经济的发展。“成都已经是万亿GDP俱乐部的城市,有很好的产业基础和经济规模。在这个基础上,如果能够有效聚集各种资源,为以成都为中心,500公里或者1000公里这个半径内人口提供服务,那未来将无可限量。”汪鸣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道。
汪鸣也指出,要释放出物流枢纽带动经济发展的动能,需要有应对转型发展的充分准备。“比如,要引进大量适应发展的人才。他们不仅需要转变思想和理念,还需要有把多种产业串联起来,利用供应链形成产业链来发展产业集群的能力。”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