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长居的地方工作、生活有了一定的着落,我们就开始心向远方,想在不同于现在的地方体会不同的人生。”正如链家集团高级副总裁陶红兵所说,旅居这种新的居住形态正在悄然兴起。
而旅居的出现,在新京报传媒执行总裁张学冬看来是“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次转变”,而这背后是“中国旅游优质资源的开放和共享”。
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黄璜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旅游地产已经不只局限于“游”的概念,而是意味着拥有一处可以坐拥风景和享受惬意休闲生活的“家”,以“旅居产业”概括更恰如其分。
旅居产业向“旅居+”迭代
近年来,国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2015年,中国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进一步逼近2020年超过1万美元这一历史性的跨越,2016年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为6.7%,房地产行业对GDP增长贡献率是7.8%,2015年这一数据是2.4%。
世界旅游组织研究表明,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就步入了成熟的度假旅游经济,休闲需求和消费能力日益增强并出现多元化趋势,从2016年开始,未来若干年都将是中国旅居产品的爆发期或者黄金时代。
北京链家旅居总经理胡峰也表示,最初的旅游地产只是把城市地产复制到旅游城市,渐渐开发商更加重视因地制宜地进行产品设计,针对旅游地的自然特征进行产品迭代,未来,房子将成为是一个载体,承载的是在远方美好的生活方式。黄璜也表示,旅居不仅仅是旅游地产,是一种综合性、多元化的地产组合。
事实上,相比于普通旅游的走马观花,旅居产业追求的是悠闲的“慢生活”,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居住会达到1~2个月,甚至更长。以旅居目的地海南省为例,根据链家旅居海南报告显示,长居度假、养老和环境因素成为海南置业主要原因,此外,2016年各年龄段购房者中,每年长居(2~5个月)海南的比例超过50%。
养老需求促旅居产业纵深发展
正如陶红兵所说,链家做旅居的逻辑,一方面是由于旅游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则是养老的需求更加旺盛。“无论是雾霾的影响,还是老龄化因素,导致大家都想离开自己的长居地,在某个好的地方给自己留下未来能够旅居的场所。”陶红兵如是说。
随着中国老龄化情势严峻,养老需求日益旺盛,养老资金与养老服务机构缺口巨大。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老年人所占比例达10.5%,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镇退休人员将超过1亿人。203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将达到3.5亿。
笔者发现,两个月前的2017北京春季房地产展示交易会上,海南、云南组团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高质量的养老环境,被深受雾霾困扰的一线城市居民视为极其宝贵的财富。
据房展组委会统计数据显示,海南组团意向成交量占总意向成交量的43%,仅海南省组团(不包括海口,以及其他单独参展商)签约达100套。其中,北京离退休的老年人是海南购房的主力。
同时链家旅居《新家在海南》的报告中显示,购房人群中,在海南有亲友的占7成之多,这其中31%的购房者在海南有3~5位亲友。事实上,海南购房人群老带新的比例在不断扩大,家庭组团置业已经成为主要驱动力。
然而,适宜养老需求和休闲度假的配套设施和服务作为旅居的标配依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待服务商、开发商携手解决。
链家旅居以服务击破行业痛点
胡峰分析指出,如何提升售前体验,如何改善住后服务;从企业开发角度来说,开发模式如何升级,如何完善内容和服务方式;从项目营销的角度,开发商营销成本过高、通路不顺畅;资产购置上,由于异地置业房客分离,如何通过房屋资管服务体系解决资产的增值和保值也成了非常大的痛点;客户住后的体验往往被忽略,亦成为行业服务缺席最为严重的环节。
在旅居产业的营销方面,黄璜表示,旅居地产不能用传统的房地产营销的模式,它更注重关系网络内的营销,而不是一种狂轰乱炸式的营销,旅居地产在营销方面要有创新,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致力于打造国人“住的入口”的链家,在2016年5月成立链家旅居,目前已经成功试水海南、云南两省,通过旅居置业、旅居资管和旅居服务三位一体的综合服务模式解决行业痛点。
据胡峰介绍道:“旅居置业平台将依托链家搭建旅居的全国展厅,为旅居置业的客户在当地提供一个服务点、接待站。同时线上开通旅居平台,在全国展厅体系下提供远程选房,并基于两地分离设置双经纪人,解决沟通不畅的问题,在客户上岛提供免费接机服务,实现一次登岛,对于异地签约、维权的代理服务也正在完善。”一站式解决客户海南买房多次往返的难题,为旅居提供全链条服务。
陶红兵解释称:“简单来说,链家旅居就是在买房之前帮你严格筛选,买房时为你提供便利,买房后提供好的服务,除此之外还可以管理出租房屋,同时组织一些享受旅居的内容。”他将链家旅居称为开发商与旅居需求者之间的桥梁。陶红兵强调,未来旅居产品的趋势除了有房子这个载体之外,更重要的是服务、配套和内容。
基于房企加大旅游地产布局的趋势,胡峰透露,旅居业务将是链家不可或缺的一环,未来,链家旅居将渐进发展国内多个目的地,辐射新旅居城市。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