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朱邦凌
朱邦凌
日前,平潭发展、罗普斯金同时发布了员工持股计划存续期展期的公告,平潭发展的员工持股计划浮亏近四成。近期,众多上市公司的员工持股计划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有的不得不清仓割肉,更多的无奈选择展期,以缓兵之计避免浮亏变成真金白银的损失。
截至2017年6月1日,A股有708家上市公司推出了员工持股计划,共有375份员工持股计划实施完成。其中,215份员工持股计划浮亏,占比达到57.3%。
自2014年6月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以来,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如雨后春笋,成为普遍现象。在实施过程中,一些问题逐渐浮现,有些风险不得不让人警惕。比较突出的是,大部分员工持股计划与绩效激励脱钩,呈现单纯的投资甚至投机性,过于注重短期回报和财务性,偏离了长期绩效激励的本源。
员工持股计划在理论上是为了解决代理人问题而出现的,是为了激励、吸引员工,通过让员工持有公司股票而使其获得劳动成果的利益分享,并参与经营决策的一种制度安排,也是一种长期绩效奖励计划。
员工持股最被公众耳熟能详的例子,就是最牛前台童文红的励志故事。她2000年进入阿里巴巴做前台接待,马云在公司内分配股权,给她0.2%股权。后来童文红一步一步做到阿里核心高管,当初那0.2%的股权市值也早已过亿元。华为的成功,也离不开它著名的全员持股方案。华为推动全员持股的行为,可以说敢为天下先,它直接成为华为的崛起支柱。
反观现阶段国内上市公司的员工持股计划,多数以员工认购公司股票的方式获取短期收益,很少与公司绩效挂钩,实际上变成了单纯财务性质的投资甚至投机行为,目的是大家一起出资赚取二级市场差价。
当行情好时,员工持股计划成为“股神”,大赚特赚。当市场低迷时,员工持股计划就出现浮亏甚至巨额亏损。员工持股计划更多的与二级市场涨跌和股市波动相联系。在这样的员工持股方案中,员工更多关心的是公司股价涨涨跌跌,更多关注股市的日常波动,而缺少参与公司治理的热情与动力,很难起到激励经营、留住人才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国内上市公司的多数员工持股计划本质上属于投资行为。
员工持股计划投机性太强的原因,与员工持股计划的设计时间周期也有一定关系。大部分的员工持股计划设计存续期限只有一年和三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员工持股的盈亏基本上是靠“蒙”,依靠择时和市场风格偏好。2015、2016年创业板和中小板牛气冲天时,一批创小板公司的员工持股计划赚得盆满钵满。当今年股市出现结构性调整后,这些公司的员工持股计划普遍出现浮亏。今年出现浮亏的员工持股计划,大部分是创小板公司,美的等蓝筹白马股的员工持股计划大幅盈利。
部分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嵌入高杠杆,使得风险陡增。据媒体报道,欧菲光是2014年最早尝试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司之一,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2014年11月的买入价格为22.59元/股,2016年5月卖出价格为29.07元/股,考虑中间公司的两次分红,一年半时间,账面浮盈约近三成,再考虑到欧菲1号资管计划高达29倍的杠杆,参与员工计划各方的盈利可想而知。
2016年7月开始实施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落实资产管理业务“八条底线”禁止行为细则》中明确规定股票类、混合类资产管理计划的杠杆倍数不得超过1倍。失去“高杠杆”的机制后,部分高位买入或高杠杆配置的员工持股计划难以展期。金运激光5月11日公告,公司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依托的“鑫众18号集合计划”所持公司68.15万股股票已全部出售。员工持股计划购买均价为53.83元/股,由于公司近年来没有进行高送转,以18.55元/股的出售价格估算,金运激光员工持股计划亏损比例超过65%。
在二级市场上,员工持股计划逐渐成为炒作和抄底题材,众多投资者对此题材趋之若鹜。对二级市场投资者来说,员工持股计划相当于上市公司亮明了自己的底牌,持股价位关系到高管和员工的切身利益,员工持股价格容易产生股价“安全垫”。一直以来,不少分析师也认为员工持股计划具有较高的安全边际。但投资者对此类公司还是应该仔细甄别基本面和业绩成长性。
减持新规发布后,少数公司的大股东将通过大宗通道减持的股份抛给了员工持股计划,员工持股计划也成了大股东花样减持的一部分。锁定期内一旦股价下跌、增持员工就可能被套。“控制人减持套现而员工买单”的交易,恐怕与员工持股计划的初衷不相吻合。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