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欧阳凯
(2017首届危废论坛对话现场)
每经记者 欧阳凯 每经编辑 张海妮
6月24日,在“2017固废热点系列论坛——首届危废论坛”上,由E20环境平台和东江环保(002672,SZ)联合发布的《危险废物处理市场分析报告(2017版)》(以下简称报告)指出,目前我国的危险废物实际产生量要高于统计数据。
而随着危险废物产生量的不断增长,参与到危废处理行业的公司越来越多。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目前十大龙头企业市占率不到10%,危废处理行业整体呈现“散、小、弱”的特点。
危废产生量可能被低估
报告指出,参考发达国家危废产生量占总固废产生量的比例,美国、日本、英国、挪威、瑞士等国的危废占比都高于5%,韩国的危废占比也有4%,而2015年我国危废占比仅为1.2%,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考虑到我国制造业偏低端,推测危废占比较低,我国的比例应在3%~4%区间较为合适。
报告认为,我国危废行业目前处于初期阶段,管理体系尚不够健全,统计数据与企业管理仍需进一步完善,可以说,危废行业处于“家底未摸清”状态。
报告表示,2014年我国危废综合利用率为56%,处置率为25.2%,但该值因为统计基数偏小等原因偏高,而根据中国环境报发布文章数据显示,“据专家研究估算,我国危险废物产生量约为1亿吨/年,而每年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实际的利用处置量仅为1500万吨左右,利用处置量仅占产生量的15%”。
随着全国危险废物产生量不断增长,因处理处置需要,我国颁发的危废经营许可证也在增加。根据环保部数据,2015年全国危险废物经营单位核准经营规模达5263万吨/年,但实际经营规模仅1536万吨/年,这也意味着危废经营单位设施符合率严重不足。
多家上市公司跨界布局
多位行业人士指出,中国危废处理行业的参与者众多,但整体规模和生产能力偏小,大部分企业技术、资金、研发能力弱,处理资质单一,呈现出显著的“散、小、弱”特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较少。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公司统计的2015年数据,东江环保以5556吨/日的危废处理规模排名第一,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威立雅和光大国际分别为1169吨/日、800吨/日,差距较大。E20环境平台、国际发展部负责人潘功表示,目前国内危废行业寡头垄断局面尚未形成,就市场占有率而言,国内危废十大龙头企业市场占有率仅为6.8%。
报告显示,近年来,危废处理行业已经表现出明显的淘汰整合趋势,每组设施的平均处理能力由2011年的每日54.7吨大幅增加至2015年的每日129.7吨,年复合增长率为24.1%
危废行业也逐渐成为“香饽饽”。截至目前,已有14家上市公司先后跨界布局危废处理领域。潘功认为,根据环保法规定,只有已取得危险废物处理许可证的公司合资格可提供危险废物处理服务。鉴于危险废物处理业务的风险及重要性,地方政府更倾向于向拥有危险废物处理成功经验及专业知识的知名公司批准危废经营许可证,因此较早抢占地方市场的企业可通过以往项目与地方政府建立稳固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危废资质审批权的放开将逐步促成原有地域壁垒的打破。《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近期环保部发布的《“十三五”全国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督查考核工作方案》,要求各省(区、市)将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督查考核纳入对地方环境保护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中。
东江环保研究院院长邹宏图认为,这将使地方政府对危废处理企业处理技术更加重视,小型企业最依赖的经济护城河将可能不复存在,而大型企业则可以利用自身综合优势进行跨地域收购,抢占行业市场空间。
东江环保董事长刘韧则坦言,目前危废行业同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新建项目审批复杂、落地周期长,不能及时满足危废快速增长的强烈需求;二是整体处理能力与排放量错配明显,全国布局仍待优化,目前全国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数量集中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而山东、内蒙古、河南、湖南等重要的危废排放地区处理能力不足。
此外,刘韧还表示,目前行业竞争加剧,各方资本跑马圈地迅速,人才抢夺激烈,甚至引发了无序竞争、恶性竞争,导致整个行业出现了规模效应低、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利润率下滑和实际处理能力不足等系列问题。
刘韧呼吁,行业内各家企业应该完善发展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项目建设、技术研发、股权投资等合作方式,在专业技术、管理模式、资本、市场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才能提升行业的公平性、有效性、协同性。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