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评论员 傅克友
作为中国农业改革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四川有着改革的光荣传统。而今天,四川正在以坚定不移地狠抓改革落实的一贯姿态,激荡治蜀兴川的根本动力,希望走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前列。
改革是最大的红利,这已经为中国经济近40年来的高速增长和社会进步所证实;顺理成章地,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今天最大的红利,是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增长和社会更加进步的最强大引擎。
作为内陆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没有更多的天时地利,四川有着对深化改革的强烈需求和坚定追求。因为只有全面深化改革,向改革要最大的红利,才能更好地推动四川发展,实现“两个跨越”。
就此而言,四川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标本。检阅四川全面深化改革的经验,可以提炼、发现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真正价值所在。
四川全面深化改革的标本价值在于对标中央,切实做到“总书记有部署要求,四川就有实际行动”。这是改革方向的问题。
中国改革的重要经验,就在于地方自主创新和中央顶层设计的良好互动。地方的成功经验,经过总结提炼,上升为中央决策、国家意志。另一方面,中央的决策部署,需要全面落实、坚决执行。中央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能不能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化为改革实践,是检验地方改革成效的首要标准。如果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南辕北辙。截至目前,中央深改组35次会议审议通过的、需要四川对接的所有改革方案,全部纳入对接,做到无一遗漏。这一种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的政治态度,同时也体现了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刻理解、准确把握。
四川全面深化改革的标本价值在于率先垂范,始终坚持党政主要领导身先士卒,既挂帅,又出征。这是谁来改的问题。
全面深化改革,意味着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即进入了深水区,需要啃下一块又一块硬骨头。特别是涉及到体制机制上的难点痛点,涉及到既得利益的藩篱,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刮骨疗毒的勇气。这就意味着需要更大的力气来推动,自下而上的改革力量远远不够,自上而下的改革力量不可或缺。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事实上,抓调研、抓规划、抓推进、抓落实,从一纸蓝图到付诸实践,筚路蓝缕,四川三年全面深化改革道路上,随处可见党政主要领导亲力亲为的身影。
四川全面深化改革的标本价值在于制度为先,始终坚持在体制机制的创新中抓改革落实。这是怎么改的问题。
改革需要改革者来推动和执行,但是改革不能仅仅靠人,更要依靠制度的力量。只有依靠制度的力量,才能行之久远,才能持之以恒。因为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在整个改革过程中,应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体制机制的建设就显得特别重要。从2014年启动全面深化改革至今,四川已累计制定专项改革方案超过330个,数量居全国前列。清单制将任务细化,责任制将任务分解到人头,督察制注重过程监督,考核制强调结果导向,这样一来,全面深化改革有了一整套的制度体系,落到了实处。
四川全面深化改革的标本价值在于精准发力,找到了改革重点,排出优先顺序,集中力量攻坚。这是改什么的问题。
改革已经过了人人受益而很少有人受损的“帕累托”阶段,轻舟已过万重山。如今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临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难题。在这种情况下,找准改革重点,就显得尤其重要。改革重点找得准,方法用得对,可以事半功倍;而改革重点不准,方法偏差,可能无功而返,甚至陷入困境。四川针对民间投资持续走低的现象进行改革,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突破口进行改革,对行政审批制度进行简政放权的改革,以混合所有制项目推出为切入口进行国企改革,无不有的放矢、精准发力。
四川全面深化改革的标本价值在于人民作证,始终把百姓的获得感作为评判改革落实成效的重要标准。这是为谁改的问题。
改革是因人民而起。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老百姓关心什么,改革就要推进什么。这意味着改革既要往有利于增添发展新动力方向前进,也要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前进。因为改革是为了人民。人民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当然也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动力。因为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改革寸步难行。四川的全面深化改革,从微观到宏观,从民生到经济,截至去年底,贫困人口就医个人支付部分占比由2015年底18.21%降至1.49%,四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上一个千元台阶,2016年全省GDP同比增长7.7%……实实在在的案例和数据,都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沉甸甸的获得感。
全面深化改革是最大红利,四川用实践证明了这一点,并且继续证明这一点。在这个意义上,四川全面深化改革,有着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标本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