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面对经济增速放缓、利率市场化以及资产质量恶化等诸多挑战,银行的净利润增速全面“告急”,尤其在2015年,不少银行的盈利经历了断崖式下跌。不过,在过去一年里,银行纷纷深入推进战略转型,挖掘盈利潜力,整体情况有所改善。根据此前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1.65万亿元,同比增长3.54%,较2015年的2.43%有所回升。
面对宏观经济持续下行、区域及行业风险显现等复杂形势,盛京银行始终坚持前瞻的市场分析与审慎的风控战略,深入实施创新转型发展与综合化经营战略,持续丰富业务产品与功能牌照,不断强化定价管理与运营成本管控,呈现出经营业绩稳定增长、发展潜能逐步释放的良好局面。截至2016年年末,盛京银行资产总额人民币9054.83亿元,同比增长29.1%;实现净利润人民币68.78亿元,同比增长10.5%;基本每股收益人民币1.18元;成本收入比19.31%。主要经营指标继续保持城商行领先水平。
推进多元化发展,加速实现战略转型
近年来,盛京银行加速推进集团化、多元化发展步伐。作为主发起人,率先在沈阳沈北、新民、辽中、法库、上海宝山、宁波江北等地发起设立了6家富民村镇银行,探索差异化的支农支小金融服务模式,助推“三农”领域建设发展。截至2016年12月31日,盛京银行在沈阳地区设有总行营业部、沈阳分行,在北京、上海、天津、长春等中心城市和辽宁省内设立了17家异地分行,并相继设立了资金运营中心、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信用卡中心等3家分行级专营机构,营业机构总数已达190家。
在经济红利减弱、制度红利消失、成本优势不再的当下,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升级转型迫在眉睫。盛京银行在2016年深入推进战略转型与创新发展,发起设立东北地区首家消费金融公司——盛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填补了东北地区消费金融领域的空白。截至目前,已推出了族贷、普贷、助贷三个系列14类消费贷款产品。2016年,盛京银行在收益高、风险低的中间业务中获得较大增长,营收结构得到优化,大幅提升了利润率,同时在外部因素不确定环境下的抗风险能力也大大增加。根据盛京银行日前公布的年报显示,该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达19.1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1亿元,增幅高达58.9%,占营业收入的比例提升至11.88%,较上年同期增加3.39个百分点。多元化业务的发展给盛京银行创造了诸多利润空间,加快了盛京银行从传统业务向新业务的转型。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盛京银行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大力推进普惠金融建设。近年来不断深耕服务民生的广度和深度,持续加大对水、电、煤气、供暖、公共交通、医疗卫生等基础生活领域发展建设的信贷投资力度,大力推进普惠金融建设,解决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民生问题。针对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特点,制定“快快贷”特色化产品及专用合同,建设小企业贷款“绿色通道”,最大限度精简小微贷款审批流程,为小微企业提供多元化信贷资金支持,满足个性化融资需求。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17年要促进金融机构突出主业、下沉重心,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防止“脱实向虚”。银行业在面临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理念与国家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机遇下,如何把握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路就变得尤为重要。近年来,盛京银行累计向辽沈地区制造业投放近千亿元贷款,精准支持重点产业基地建设、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断优化布局、助力东北老工业基地优势产业的升级转型,为辽沈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贡献了一份努力。作为东北地区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城市商业银行,盛京银行充分发挥总部银行体制机制和决策优势,通过金融杠杆的撬动作用,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高中心城市经济聚集和辐射能力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做到了自身逆袭发展与区域增长的和谐共赢。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屡获资本市场肯定
在上述多元化战略的布局下,盛京银行的综合实力与影响力稳步提升、屡屡赢得资本市场与投资者的肯定。2016年,凭借良好的经济业绩、完善的业务功能、卓越的品牌信誉、严格的成本控制优势,在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16中国前100家银行排名中位列第23名;在《财富》杂志发布的2016年中国500强排行榜中位列第364名;由《中国经营报》社主办的2016年卓越竞争力城商行评选中,盛京银行被评为“2016卓越竞争力城商行10强”和“2016卓越竞争力风险管理城商行5强”;在香港知名杂志《中国融资》主办的“2016中国融资上市公司大奖”评选中,荣获“最佳上市公司大奖”。
可以预见,作为与东北振兴战略相伴而生、成长和发展的盛京银行,将以打造综合性、多元化、高品质,在同业中领先的城市商业银行为目标,不断完善资本回报责任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加快推进盛京银行从传统业务向新兴业务、从传统经营向综合化经营转型的战略发展布局,进一步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持续增强综合化经营的风险控制能力。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