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牟璇
每经影视记者 牟璇
每经影视编辑 温梦华
6月18日下午,由每日经济新闻与上海电影集团联合出品的《强影之路——中国电影产业供给侧改革白皮书》,将在“中国影视领袖峰会”上正式发布。发布现场气氛热烈,参会嘉宾反响强烈:无论是企业大佬,还是专家学者以及影视界人士,均对白皮书给予了极高评价。现场,拿到这份白皮书的嘉宾表示:回去定仔细研究。财经界和电影界首次联手发布的这部白皮书极具珍藏价值。
一位参会嘉宾在翻阅过白皮书后也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中国影视产业需要供给侧改革这一观点非常独特,且完全符合目前这个行业的现状,正如书中所言:“现在电影行业的主要矛盾,已经变成了供给端优质作品的极其短缺和人民大众观影需求和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的矛盾。因此,提高供给端电影产品的质量及其数量,成为目前电影产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该嘉宾坦言,这个话题非常能够引发大众深思,作为电影人都应该认真的思考如何让中国的电影产业能够在质量上更上一层。
而另一位到场的券商分析师也认为白皮书的未来·展望部分非常有前瞻性,例如“好莱坞主流商业片模式不是唯一成功模式”这一章节,以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为例,这部电影的成功让那些以为除了美国主流商业电影赚钱别的都不赚钱的观念得到纠正。“很久以来大家都一味去模仿好莱坞,认为好莱坞大片就是赚钱,但结果却并不完全如此。这说明我们既有的观念是时候该刷新了。”该分析师提到。
事实上,这份白皮书的精彩内容还远不止于此。
该书从票房·需求、放映·发行、电影·资本、未来·展望四大维度出发,以权威数据为基础,缜密研究,并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深度剖析,梳理了近十年以来中国电影各层面的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
票房•需求篇详尽阐述了中国电影十年发展路之辉煌与掣肘。从数量来看,十年增长了十多倍,国产片年产量近千部。但从影片质量来看,我们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全面提升中国电影的质量,特别是在电影工业大变革的背景下,中国电影人如何讲好“中国好故事”。我们剖析票房发展的关键节点,解读科技、口碑、工业化在票房中的影响力。我们统计发现,近六年,每年平均生产约850部国产片,但观众认可的高分国产片每年很难超过20部,而这些高分国产片的基因密码又是什么呢?
放映•发行篇着重体现中国院线制发展的升级与更迭,以及电影发行的巨大变局,我们预测,保底发行模式逐渐成为主流。在2016年,13部影片被保底,保底影片的数量是过去两三年的数倍,一些影片尚未开拍就被保底。
电影•资本篇则是近几年关注度极高的话题之一,从影视资本路出发、到影视并购的白热化和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展望未来影视公司新的排位之争。我们追问金融和电影牵手后,行业如何洗牌、融合与健全?如何让资本只为优质电影“助攻”,而不能肆意“越位”。
未来·展望篇,我们回首中国电影产业砥砺前行的昨天,立足今天,也着眼产业发展的明天。中国电影票房增长的天花板在哪里?电影产业又如何向纵深发展?中国何时能诞生自己的“六大”影业?好莱坞主流商业模式是不是我们产业前进的唯一模式?结合专家意见,本章节对于中国电影产业未来的发展给出趋势性预判。
《强影之路——中国电影产业供给侧改革白皮书》由每日经济新闻与上海电影集团联合出品,调研、撰写历时数月,凝结着我们对中国电影产业的观察和思考。
此次,我们选择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论坛之“中国影视领袖峰会”这场最重磅的论坛上,重磅发布《强影之路——中国电影产业供给侧改革白皮书》,希望将我们的声音传达出去。
其实在电影行业里,无论是上海电影集团这样的资深电影公司,还是像每日经济新闻这样的新鲜力量,我们都热心于中国电影产业,也都共同看好这个行业,我们希望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既有增量,更有质量和力量。
(6月18日,我们在“中国影视领袖峰会”现场为大家准备了纸质限量版的《强影之路——中国电影产业供给侧改革白皮书》,此外,关注“每经影视”(微信ID“meijingyingshi)公众号也即可免费获取全文。)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