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朱邦凌:A股能否通过核准、注册“双通道制”平稳过渡

    每日经济新闻 2017-06-08 00:38

    朱邦凌

    近期,伴随着A股市场的深度结构性调整,围绕IPO、监管制度等焦点问题出现了各种讨论。新股发行是否应该减速甚至暂停?它与指数涨跌到底有没有关系?严格监管是否意味着打压股市?注册制是否应该写入正在修改的《证券法》?已经被“妖魔化”的注册制到底还搞不搞?

    在股市下行时,有这些争论都很正常,参与各方也都是本着让中国资本市场良性发展的初衷建言献策。既然出发点一致,我们不妨回眸海峡对岸的台北股市的发展历史。

    同宗同源的台北股市,当时无论是从股市投机文化、投资者构成,还是从法律传统等角度,和今天的A股市场都很相似,台北股市的发展改革对A股市场是很好的镜鉴。

    1990年,台北股市经历了巨震,从12682点的历史最高点暴跌到2560点,只剩下一个零头。结果大家请愿,希望监管部门宣布未来一年之内不批准新股上市。当时的监管部门负责人戴立宁亲自在各地举办了7场座谈会,把券商等市场参与方全部找来一起谈,向大家解释宣传他的IPO理念:过分收紧IPO和再融资的结果实际上是妨碍了股市的发展,其实新股上市往往会创造更新的投资者。

    后来他在媒体专访中回忆:“我说这个市场需要改革,因为这个市场中破货烂货太多了。现在非但不能停止上市,相反还要让更多公司上市。一开始很多人反对我的这些看法,但后来经过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整个市场状况发生了改观,很多人又转而赞扬我。”

    反观A股市场,已经经历了9次IPO暂停,新股发行往往为股市下跌“背锅”。一旦行情下行,就有“为民请命”者慷慨陈词“逼迫”监管层减缓或者暂停IPO,给监管层施加压力。

    IPO发行节奏应根据市场行情适度化,不搞IPO新股超发,也不应迫于部分“专家”和投资者的舆论压力而停发。

    1988年,台北股市监管机构对证券交易制度进行了大规模修订,开始引入注册制,使股票发行审核兼有核准制和注册制。在注册制改革过程中,主管机关持之以恒地大力推动,过渡缓慢而艰辛。起初只是引入注册制的成份,随后逐渐增加注册制的比重,最终演化到完全采用注册制,共历时18年之久。

    毋庸讳言,A股市场注册制改革现在存在很大争议,就连写不写入正在修订中的《证券法》也莫衷一是,现实中也不乏对注册制的否定甚至“妖魔化”,似乎注册制成为了市场禁忌,一谈注册制市场就噤若寒蝉。

    我们应有推进注册制的恒心,可以设置注册制准备期和过渡期。在过渡期内,实行核准制和注册制的“双通道制”,让注册制在一个相对长的时期内平稳过渡。防止两种极端倾向:急功近利地IPO新股超发,或者对注册制讳莫如深。

    戴立宁还有一个生动的“果汁理论”:不同的投资人偏好不同,监管部门不应该把人们的口味格式化,而应该把各种公司都提供给投资人,唯一的要求则是:必须做到信息公开,就像果汁要标明浓度一样。

    新股发行如何让优秀的公司脱颖而出,培育自己的伟大企业在A股市场上市,让国内投资者分享优质企业的红利,是一个呼吁多年而暂时还没有解决的沉重话题。

    腾讯、阿里、百度等标杆企业纷纷“远走他乡”,阿里巴巴市值突破3000亿美元;凭借3350亿美元的市值,腾讯成为了港股市场最大的公司,贡献了16%的恒生指数总市值。

    让优秀公司脱颖而出,不少专家献计献策,例如让全体投资者或者C类机构投资者投票公选而优先排队,但资本的逐利性恐怕很快就会让这样的举措变味。

    苹果、腾讯类的榜样公司不是核准制下发审委选出来的,而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搏杀出来的。

    只有市场化的优胜劣汰、注册制的大浪淘沙,才能真正让优秀公司脱颖而出。只有大开大合的机制,才能诞生A股市场的伟大公司。

    尽管目前创业板不断下行,市场偏好发生改变,但以互联网为首的新兴产业依然是中国经济最具成长性的行业,其高成长、轻资产特性代表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趋势。在制定更加具有包容性、前瞻性的IPO政策之前,让优质中概股回归,无疑是一个暂时变通的较好对策。在严格控制单纯的跨国际市场套利行为的同时,应该选择中概股中的优秀公司回归A股市场,让真正的新经济内生增长胚芽移植国内。

    (作者为财经专栏作家)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熊锦秋:兜底式增持更惠及员工 散户别盲目兴奋

    下一篇

    盘和林:提高房贷利率会否改变炒房预期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