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A股市场格局似乎出现了一些变化。上证指数下跌了13.88点,以3091.66点报收,沪市仅成交1434.3亿元,创出近期地量。但另一反面,市场“跷跷板”效应非常明显,中小盘股表现强于大盘,创业板指数更是反弹0.88%,而近段时间表现很强的上证50指数,则下跌1.01%。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不少超跌个股出现了一种增持的新玩法,那就是老板兜底,员工抄底。这种情况突然密集出现,是否意味着中小盘股有望迎来一波交易性机会?
昨天,消息面原本是有利好支撑的。上周五,证监会核准IPO批文缩减到4家公司,这也意味着IPO节奏放缓,虽然不至于暂停,但依然是利好因素。另外,端午节前推出减持新规之后,目前新规进入实施阶段,大宗交易规模骤降,说明大股东减持行为已经受到减持新规的影响。
然而,两大利好共同刺激下,A股市场并没有出现强势反弹,反而是成交量不断萎缩,且持续弱势调整的走势。近一段时间的行情就是,有利空,大盘跌,有利好,大盘也跌。大盘股涨了,大家争相“跑路”,小盘股涨了,可能依然是“砸盘”。这种情况,说明整个市场的心态非常不乐观。
不过,昨天大盘出现了明显的跷跷板效应,以银行股为代表的上证50成份股集体下跌,最终上证50指数大跌1.01%。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跌幅均超过3%,这是比较少见的情况。自从去年沪指见到2638点以来,工商银行单日跌幅超过2%的情况只出现过两次。
对于工商银行这类大盘银行股,如果出现中阴线之后,我认为可能会陷入一个阶段性调整,而调整的时间,可能取决于整个市场的强弱。但是,如果从周线或者月线级别看,这些大盘股的中线趋势不一定就走到头了。
昨天,沪深两市只有两只个股跌停,大部分个股都在上涨,中小盘股反弹得更强一些。有个现象值得关注,那就是不少公司开始搞增持的新花样了。
其实,上周五,凯美特气就在午间发公告,率先宣布“董事长向全体员工发出增持公司股票的倡议书”。凯美特气董事长倡议公司员工积极买入公司股票,并且承诺,凡是在期限内(6月2日~6月6日)买入公司股票,并且连续持有12个月以上并且在职的,如果产生亏损,就由董事长全额补偿,有收益则归员工个人所有。简单说,就是鼓励员工抄底公司股票,如果有损失,由公司董事长“兜底”。这个公告一发布,凯美特气当天下午开盘后很快就涨停了,昨天又涨了3%。类似的,奋达科技也在上周五使出了同样的“招数”,取得了同样的效果。
而昨天,又有好些公司依葫芦画瓢,锦富技术、安居宝、星徽精密和宝莱特等,也都使用了老板兜底,员工抄底的招数,结果同样是股价涨停。
达哥注意到,这些公司共同的特点,是多为中小盘股,而且前期都是超跌比较严重。那么,这种老板兜底的增持行为,是否真的会给中小盘股带来交易性机会?
其实,细心的读者一定记得,这并不是什么新招数了,早在2015年7月到9月,就已经有不少公司使用过同样的办法来稳定公司股价。此外,2016年初,A股市场遭遇熔断大跌之后,也曾经出现过兜底式增持的情况。
在我看来,如果上市公司出现类似的兜底式增持,对于这些个股而言,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利好因素。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是口头上的忽悠,千万不要上当。但如果你回过头去看看那些个股在兜底式增持前后的走势,你会发现,大概率都是出现一个阶段性的底部,交易性机会是不容忽视的。
为什么比较看好这种稳定股价的行为?达哥认为,一般来说,这类个股首先都经过了一个幅度相当大的跌幅之后,才出现了兜底式增持,所以股价的风险本身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释放了。其次,兜底式增持,也显示出了上市公司老板对股价底气十足,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另外设身处地想,如果你是这类公司的员工,老板鼓励让你增持股票,赚了归自己,亏了归老板,我想,可能很多员工都会积极响应吧。再说,像凯美特气、奋达科技这些公司,兜底式增持屡试不爽,也说明效果是不错的,否则公司也不会再次使用同样的招数了。
当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只有这些公司的员工,在规定期限内买了股票,并且满足一定条件,如要求连续持有一年,才有资格让老板兜底。而对普通投资者而言,是享受不到这种“福利”的。所以,如果有人想要参与这类个股,个人认为还是短线操作为好。另外,达哥上述观点,仅仅是分享一种分析思路而已,并非推荐上述任何一只个股。
最后,简单说一下对后市的看法,总体基调还是维持底部震荡走势,沪指3100点附近,只要股票选对了,要说有多大的风险,或许也未必。
另外,大盘蓝筹股或面临调整,小盘股可能出现一些机会,暂时来看,小盘股也只是一个短期机会。而当前这种“跷跷板效应”,在整个市场缺乏成交量的情况下,也是很正常的。
沪深300指数仓位参考
昨日仓位:六成
今日仓位计划:六成
一、本仓位是结合趋势研究,设置的非实盘仓位参考,不作为买卖依据,请注意投资风险。
二、本仓位跟踪标的为沪深300指数,以实现对指数量化跟踪,避免持仓个股差异影响效果。(张道达)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手记不涉及任何操作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