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路言
最近,很多小伙伴们都在追电视剧《白鹿原》。
这部由陕西方面主导的大剧,论叙事手法、画面质感、内容把控、角色演绎等方面的表现,“良心巨制”毋庸置疑。豆瓣上罕见的9.0+评分也印证了这一点。
文艺作品是要讲情怀的,《白鹿原》的成功,是对陈先生最好的致敬。
另一方面,听闻这部剧投入2.3亿,在国产片里,算是高成本制作了。相比之下,前段时间热播的《人民的名义》是1.2亿;再往前,《平凡的世界》成本也是1.2亿。
回到《白鹿原》,最近和片方人士聊天,对方透露,“取得了符合预期的良好收益”。
坦白讲,像《白鹿原》这种叙事横跨半世纪的史诗级题材,影视化难度极高,这也是业内一致的看法。此次之所以能够口碑与市场双线飘红,一个共识是,陕西人逐渐懂得了如何讲陕西故事,找对了文化的真正“玩法”,这个很关键!
陕西人讲陕西故事
《白鹿原》浓缩半个多世纪乡土中国的生存状态和命运际遇,被誉为“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这样一部厚重作品,恐怕唯有电视剧能够承载其份量。毕竟此前电影版的反响,大家都看在眼里。
此次电视剧创作,有两个细节给人印象深刻:一是自改编许可之日起,历经十六年打磨,此前媒体报道中也提到了这一点,可谓“十六年磨一剑”;二是从剧本改编、立项、拍摄制作,乃至主创团队、项目扶持,均由陕西方面主导和操盘,是真正意义上的由陕西人自己打造的重大文艺精品。
不妨来看,曲江影视集团是立项方和联合出品方,曲江光中影视承制,赵季平担当音乐制作,张嘉译领衔主演和艺术把控……
说实话,在陕西作品的影视化创作中,如此血统纯正的陕西阵容并不多见(大家不妨回忆一下,那些年,除了《平凡的世界》,还有哪些被“外地人”搬上荧幕的陕西作品?)。
曲江影视的话说的还是比较实在的——
文化IP从绝对意义上讲,是开放的,没有地域之分;从文化自信角度讲,则完全不同。陕西是文化大省,文化资源之富庶,不是随便哪个省份所能企及的。但是这些年,我们始终不敢自称文化强省——根本症结就在于,我们不擅讲好自己的故事,甚至缺乏讲好自己故事的决心与意识。换句话说,一个地区的软实力指标取决于文化自信的强弱。
然而,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陕西的故事当然陕西人最懂,把自己的故事讲好演好,既是对艺术的敬重,也是增强陕西文化自信的责任与担当。出于这样的担当、决心与坚守,《白鹿原》才取得了如今的成就,才激发出陕西人心底里的那份荣耀、满足与自信。
这回不光是民间一致好评,各大咖级媒体,包括《人民日报》在内,均对《白鹿原》赞誉有加。估摸着,这部剧冲击意识形态领域最高荣誉“五个一工程奖”,还是有很大概率的!
口碑、市场双飘红
“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这是文艺座谈会上定的调子。
通俗讲,不能只有好看,还得能“打粮食”。
《白鹿原》投入2.3个亿,貌似冒了很大风险。而且前有《人民的名义》,同期播出的还有《欢乐颂2》这种热门都市题材。
不过,之前也有媒体报道说,这部剧在拍摄时就已分别卖给了江苏卫视和安徽卫视,合计2.4亿元。网络版权的价格会高于卫视,卖给乐视的版权费会超过1.2亿元——具体数字尚未求证,但想来不会有大的出入,因为某片方人士和作者聊天时,也提到“取得了符合预期的良好收益”。
也就是说,这部剧的市场化运作其实是比较稳的。
实际上,在陕西影视军团里,曲江影视、陕文投等作为国企平台,在整合各方资源、聚合力量推动大项目方面具有优势。同时,从其以往案例来看,在发掘项目潜在价值方面,眼光还是不错的,在讲陕西故事方面也有一定的经验积累,一定程度上掌握了陕西题材与市场结合的规律。当然,文艺座谈会之后,文化产业环境整体向好,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
比如,由曲江影视参投的“一带一路”题材电影《功夫瑜伽》,年初全球同步上映,总票房达17.5亿元,高居2017年春节贺岁档影片之冠,大幅刷新了陕西影视企业出品影片的票房纪录——这部国际化特色鲜明的大片中,多次出现西安的标志性景观,尽力展现西安魅力,颇值得称道。
同样由曲江影视立项并联合出品的《那年花开月正圆》刚刚杀青,这是一部由孙俪主演、彰显秦商精神的年代励志大剧,有望年底前播出。业内人士透露,该剧早在开机前就完成了发行,单集售价“达到了十分可观的数字”。此外,按照“名城、名家、名作”的思路,“一带一路”题材电影《音乐家》、《张骞》,大型人文纪录片《礼乐中国》等重量级作品都在加紧筹备。
前不久的某次市级会议,讨论《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实施意见》时,王永康书记提到湖南卫视买断《人民的名义》版权的例子,并指出,“文化改革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相结合;西安打造文化大市、文化强市,就需要一批国有文化企业作为支撑”。
作者也觉得,这样能“打粮食”,像陕文投、曲江影视这类具有支撑意义的国有文化企业,可以多来几打。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