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补贴退坡、审核趋严等政策让位市场的举措彰显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从严”,那江淮大众的“意外”获批就更像是一种“从宽”。
这正是眼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真实写照,既有松也有紧,既有人活得好也有人受煎熬,既是机会无限但也问题多多。
新玩家入局
一对老旧的玩家在全新的组合下,重新入局。
日前,江淮汽车发布公告,称收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合资生产纯电动乘用车项目核准的批复》,同意建设江淮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暂定名)。
公告显示,江淮大众项目总投资为506111万元,江淮汽车和大众中国分别以现金方式出资100000万元,总投资与项目资本金的差额将通过自筹方式解决,工厂全部建成后形成年产10万辆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能力。
根据约定,双方合资期限为25年。其间将充分利用合资双方资源,设立全新自有品牌和商标,拓展国内和国际市场。
虽然更多合作细节还有待完善,合作前景究竟几何也需要时间来检验,但至少截至目前,江淮大众的身份已然获得了初步认证。
事实上,江淮汽车与大众汽车早已暗送秋波多时。
双方于去年9月签署谅解备忘录,第一次公开表态将拟以50:50的比例出资成立一家研产销一体的合资公司,在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出行方案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当时的约定是,力争在备忘录签订后的5个月内商定并签署正式协议。
彼时,外界不曾怀疑双方的诚意。毕竟,江淮汽车一直是中国车企中少有的没有与外资厂商合作的主流车企,同时也有新能源汽车的优势,称得上优质资产,而在全球市场麻烦缠身的大众汽车也有着再觅亲密战友以期扭转局面的迫切需求。
当时唯一的忧虑是来自相关法规的制约。根据我国的汽车产业政策,一家外资汽车企业在中国只能有两家合资公司。因为大众汽车在华已经拥有上汽、一汽两家合作伙伴,所以按道理来说,江淮大众的成立,会使得大众汽车在华合资公司数量升至3家,与政策相左。
但“侥幸”在于,国家主管部门曾在2015年6月专门针对电动乘用车企业开放单一生产资质,也就是说电动乘用车合资公司可能不在这一政策限定范围之内。
如今来看,“侥幸”成真。一个有可能向前、有可能向后的故事,最终还是走向了前方。
倾全力投入
将要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倾情投入的,不止这两家。
算上江淮大众获批,截至目前,今年已经有8个新能源汽车项目得到发改委批复。而去年全年,获得批复的企业总共才7家。也就是说,今年不足半年内的批复量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批复总量。
正是因此,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从准入层面放宽申请资质门槛、鼓励入局信号的释放。
与之对应的,是参与者的热情更为高涨。
在不久前的上海车展,新能源汽车成为各家车企的一大主攻方向,总计共有159辆新能源汽车参与,预计今年内上市的新能源乘用车将超60款。
而这些,不过只是第一步。从各车企此前在各种场合的公开表态来看,新能源汽车无疑都是未来的发力重点。
比如,未来5年,上汽集团将再累计投入200亿元,推出30款新能源产品;长安汽车的新能源计划是在未来10年投入180亿元,并向市场推出24款全新新能源车型;而吉利汽车则是争取在2020年,将90%的产能和销量转化成为新能源汽车,也就是冲击180万辆的销量……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地在建的新能源汽车项目超过30个,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家170余家,整体产能超过300万辆。而根据我国此前发布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国家原本的规划是: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达到200万辆。
也就是说,就算接下来没有新入局者、没有产能扩充,眼下的水平都已经比国家规划的3年后的规模超出许多。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已有业内人士开始对目前的新能源汽车扩张提出产能预警。
“汽车企业对地方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新能源汽车市场比较火爆,各地争相引入或建设顺理成章。”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电动汽车分会秘书长田光宇分析指出,今日局面也算是意料之中。毕竟,市场是明朗的,企业又多是逐利的。
去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50.7万辆,同比增长53%。比数字本身更有说服力的是,新能源汽车在2016年得到了市场的接受。
有数据显示,2015年销售的37.9万辆新能源汽车中,仅有8万辆是私人购买,占比不过21%。这其中还有约6万辆的销量是出自北京、上海、广东、深圳、天津、杭州六大限购、限行城市。而在去年,私人用户占比已达到50%。
“从销量上来说,从普通消费者的购买来说,新能源汽车去年才正式走入家庭,开始被市场接受。”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对新金融观察记者表示,普通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态度已经从最初的意愿不强、被动购买逐步转为意愿大幅提升。
罗磊认为,当新能源车走过去年的向家庭普及后,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市场驱动新能源车的附属设施的建设会加快,另一种则是附属设施的逐渐完善反过来会吸引消费者去购买新能源车。“因而新能源汽车在2017年仍然会是市场的一大看点,仍然会有一些期待”。
冷水照样有
但即便如此,还是会偶有冷水泼来。
比如,从今年开年开始,新能源汽车市场就透出了一股寒意。春节所在的1月份,新能源汽车共销售5682辆,同比下降74.4%,环比暴跌94.5%。其中多家车企整月未售出一辆新能源汽车。
当然,这有一定的客观原因,春节因素和补贴政策调整都直接影响了销售。随着此后政策趋于稳定,新能源汽车销量也从2月开始逐步回升——2月销售17596辆,3月销售31120辆。
但即便如此,这依旧是一个尴尬的季度。今年一季度,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的同比增长均出现负数,产量同比下滑7.7%,销量同比下滑4.7%。与此同时,行业整体营收同比增长6%,低于去年同期平均增速;净利润同比微增2%,更是远远低于去年同期的25%。
放眼海外,全球一季度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36%。销量排名前十的车型中,中国自主品牌仅有两款车型入围,分列第七和第十;总销量排名前十的汽车品牌中,中国自主品牌同样仅占两席,其中比亚迪更是从销量冠军的位置跌落到第八。
其实,比亚迪是受累于新能源汽车低迷的典型代表。根据2016年财报显示,比亚迪汽车业务全年营收约570亿元,占集团总收入的55.1%。其中新能源汽车业务整体收入约为346.2亿元,占整体汽车业务的61%。也就是说,新能源汽车业务对比亚迪集团的营收贡献占比已达33.46%,成为支撑集团收入和利润的重要来源。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今年一季度,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下滑47.6%,同期,比亚迪营收微增3.75%,净利润大降28.79%。
在新能源汽车上栽跟头的还有和谐汽车。这家宝马在中国市场最大的经销商之一,于2014年年底开始着手在新能源汽车生产领域布局。但和谐汽车去年交出的成绩单却是最近7年来的首度亏损,亏损额达3.68亿元。公司股价也从2015年6月初的巅峰上一路狂跌,至今已蒸发市值近百亿港元。
业绩受挫的主要原因,则正是新能源汽车业务表现不佳。2016年,和谐汽车为新能源汽车合营公司及联营公司的前期研究开发、运营费用及公司计提的一次性减值损失2.92亿元。
在押宝新能源失败的残酷现实下,和谐汽车将不得不重回传统汽车经销业务主业。
市场需理智
虽说有人忧,同样有人喜。北汽新能源便是此类代表。
去年,在行业整体增速不低的情况下,北汽新能源共销售新能源汽车4.8万辆,同比增长172%。今年前4个月,在行业整体低迷的情况下,仍销售了1.84万辆,同比增长117.5%。处于良性增长轨道中的北汽新能源,眼下正计划着继续扩充网点并着手进军海外市场。
严格来说,在已经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批复的15家企业中,北汽新能源是唯一一家通过了工信部的各种目录审核,真正取到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其余14家目前只是得到发改委批复,离真正的生产资质和量产上市还有一小段距离。也就是说,从理论上,未来仍有出局可能。
因而,所谓“从宽”,也许并不是这么准确。相反的,很多细节其实也透着“趋严”意味。
去年年底,新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方案落地:乘用车补贴降幅20%,客车补贴降幅40%以上,专用车降幅20%,地方补贴不得超过国家补贴的50%,电池质量能量密度直接与补贴比例相关联,插电混合动力客车还提出了节油率的要求。
随后,包括新增“3万公里”新规等在内的多个政策陆续出台,政策让位市场意图更加明显。
而根据不久前工信部网站发布的“关于2016年度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初步审核情况的公示”显示,在今年3月底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四部委联合下发2016年度新能源汽车补贴清算通知后的首批申请补贴中,共有94072辆车进行申报,却有8979辆车因为与公告参数不符、行驶不满3万公里等原因,被取消补贴或削减补贴,遭拒比例达近10%。
“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补贴的审核严格力度,超出我的预期。这表明国家打击新能源骗补的决心和力度非常大。”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如此表示。
显然,相较以往,对企业来说,申请补贴或许更为不易;对消费者来说,补贴退坡,让利变少。短期内,这些都有可能影响到销量波动;但长期来看,这又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经之痛。
其实,这就是眼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个真实写照。市场火热却偶有冷水,有人过得舒坦也有人过得艰难,有人眼中市场在从宽但很多时候政策又在趋严;才正式走入家庭、开始被市场接受,“甜头”就已经开始加速退坡……
所以,纵然新能源汽车市场是个前景明朗的好市场,但至今仍只是培育阶段、起步阶段,未来的走向仍有很大的可塑性或者说不确定性。越是如此,越需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