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常态化与发审趋严态势是双确立的。虽然新股发行常态化,但今年以来证监会审结首发企业未通过率近三成,通过审核机制产生的实际否决率远高于发审会否决率。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正是证监会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严防“病从口入”,对拟IPO企业质量把控贯穿审核全流程,在审核环节的高度体现。
中证网讯 (记者 徐昭)中国证券报记者16日从接近证监会的人士处获悉,今年以来证监会审结首发企业未通过率近三成,2016年6月以来已有106家企业申请撤回并终止审查,且部分企业在现场检查压力和初审会提出问题后主动撤回,通过审核机制产生的实际否决率远高于发审会否决率。
业内人士认为,此前舆论对新股发行速度的关注焦点集中在发审会通过率方面,实际上,通过审核机制产生的实际否决率才更能反映当前IPO审核态势。在依法、从严、全面监管理念的指导下,证监会坚持新股发行常态化的同时,发行审核把关方面丝毫没有放松:为了整体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严防“病从口入”,证监会对拟IPO企业质量的把控贯穿审核全流程,在IPO审核的各个环节都能得到体现。
实际否决率远高于发审会否决率
去年四季度新股发行实现常态化以后,IPO审核从严态势得到进一步确认。
数据显示,截至5月12日,证监会今年共审结首发企业244家,核准178家,否决22家,主动撤回44家。其中,开展现场检查过程中申请撤回11家;初审会指出企业存在的问题后申请撤回6家。
接近证监会的人士透露,以今年已审结家数244家为基数,审结通过率约为72.95%,未通过率(包括终止审查和否决)为27.05%。同时,2016年6月以来已有106家企业申请撤回并终止审查,且部分企业在现场检查压力和初审会提出问题后主动撤回,通过审核机制产生的实际否决率远高于发审会否决率。
“我们发现,在再审过程中,发行人和市场中介开始增强了谨慎意识,不再贸然向前推进IPO进程。”前述人士强调,一是更加重视对申报材料基础信息以及申报质量真实性的核实,“以往4月份年报季后是申报高峰期,今年不像往年一样蜂拥而至,也没有出现过去先来挂个号、排个队的现象”。
二是证监会加大了问责处罚力度后,相关中介机构更在乎自己的品牌和声誉,毕竟资格人一旦被处罚,对其业务开展、持续发展影响较大。
三是绿色扶贫通道审核标准不会降低,任何贫困地区拟IPO企业,只要享受“即报即审、即审即发”政策的都要进行现场检查,绿色通道只是优先审核,并不是标准降低。截至目前,已经有多家贫困地区企业知难而退,撤回申请。
重点关注虚假披露、业绩操控行为
据接近证监会的人士透露,在IPO审核过程中申请撤回企业存在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营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业绩下滑显著,这种情况占了多数;二是会计核算规范性方面存在问题,比如有粉饰业绩行为,通过关联交易或者调节利润,导致业绩不能真实地反应企业经营状况。三是企业自身面临个案诉讼等风险,也包括战略调整、股权调整等潜在风险。
前述人士强调,证监会在IPO审核过程中关注重点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严防企业欺诈发行、虚假披露等“带病过会”行为,同时,通过落实举报、媒体质疑等方式来防范此类企业上市。二是严查业绩操控行为,部分企业通过关联交易、放宽信用政策、调整折旧、坏账计提以及人为压低员工薪酬、广告费等企业必要支出费用的方式来调整企业利润,粉饰业绩,这种行为将是证监会审核的重点。
而在此前,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3月10日在介绍上半年IPO现场检查工作安排时表示,今后证监会将对IPO企业实施常态化的现场检查,督促发行人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督促中介机构勤勉尽责。检查对象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抽查中抽签抽中的企业;二是在标准不降、条件不减前提下享受即报即审、即审即发优惠政策的贫困地区企业;三是日常审核中认为有必要进行现场检查的企业。
据了解,去年四季度,证监会对12家IPO企业进行了现场检查,其中信息披露质量抽查企业4家,日常审核发现重大疑点企业6家,贫困地区企业2家;今年3月,证监会启动今年第一次现场检查,对34家首发企业进行现场核查,其中信息披露质量抽查企业14家,日常审核发现重大疑点企业11家,贫困地区企业9家。
新上市公司业绩总体好于平均水平
此前,有部分新上市企业一季度业绩数据出现波动,引发市场关注。事实上,今年一季度,新上市的182家公司业绩总体好于所有A股公司平均水平。
中国证券报记者从接近证监会的人士处了解到,今年1月1日至年5月5日新上市企业一共182家,根据最新公布的2017年一季报,2017年新上市公司业绩(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总体好于整体A股公司水平,一季度业绩增长的比例高于整体A股公司水平,业绩下降的比例大幅低于整体A股公司水平。
具体来说,今年以来,新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公司有134家,占比73.63%;业绩持平的公司有24家,占比13.19%;业绩出现下滑公司24家,占比13.19%。而同期A股3214家上市公司的情况则是,一季度公司业绩增长的公司2085家,占比64.87%;业绩持平的公司有238家,占比7.41%;业绩出现下滑公司891家,占比27.72%。
“部分企业一季度业绩下滑或波动较大,主要是季节性因素以及行业周期或整体下行趋势影响,绝大多数已在招股说明书或公告中披露了季节性波动对业绩的影响情况。”接近证监会人士强调,去年以来新上市的部分公司2017年一季报亏损的主要原因是行业或地区性因素导致的季节性亏损,发行人已在招股说明书中进行充分风险揭示。例如,一季报亏损金额较大的思特齐、尚品宅配、贝肯能源,主要原因为客户通常在四季度对应用软件进行集中验收、家具行业一季度为销售淡季和新疆一季度气温较低通常在三四月份才开工。
前述人士进一步补充道,但如果一季报业绩同行业相比下滑明显,将着重检查监管,并视情节轻重依法采取相应措施。
此外,业内人士指出,根据现行制度,上市的审核属于以非现场的合规性审核为主,以信息披露为本,并不以替投资者判断公司的投资价值为审核的重心。监管部门对新股发行的审核重在合规性审查,包括主体资格、运行规范性、是否符合财务与会计标准等方面。同时,要求发行人依规充分披露信息、揭示风险,并不对企业的价值进行判断。考虑到企业业绩受诸多因素影响,审核中也不会对出现业绩波动的企业“一棍子打死”,而是会将季节、行业周期等影响因素纳入综合考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