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高改芳
随着银行与证券、保险、基金等机构合作的深化,跨行业、跨市场、跨机构的资金流动成为常态,资金流向更为隐蔽,风险传染性更大。即将出台的资产管理监管新规,表明监管层对泛资管产品的监管日益严格,更加注重监管的协调性,更加注重穿透原则。“一行三会”的统一监管新规,降杠杆、打击嵌套,收紧源头的理财资金池,我国资管行业监管框架处于重要转折点。
据用益信托工作室不完全统计,从5月1日至5月7日的一周内,基金子公司、券商及期货资管共计发行了9只资管产品,发行数量比前周少5只。而从发行规模上看,当周达到35.2亿元,较前周减少29.75亿元。
资管产品发行放缓
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4月份444家银行共发行了8738款银行理财产品(包括封闭式预期收益型、开放式预期收益型、净值型产品),发行银行数比上期减少4家,产品发行量减少1091款。
4月份在售的开放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数量为603款,较上月减少42款。其中,全开放式产品数量为324款,较上期增加13款;半开放式产品为259款,较上月减少29款,收益率披露较为完整的产品共841款。
用益信托工作室的数据显示,2017年4月基金子公司资管产品发行数量较上月下降,为55款,发行规模由3月的246.08亿元降至4月份的99.37亿元。资管发行市场还未走出寒冬,“史上最严”监管新规约束,公募基金子公司业务发展脚步逐渐缓慢,但正规化管理会让整个金融市场走向更加健康的道路。
资管业务给银行、券商或者基金子公司都带来了可观的利润。上市券商年报业已收官,净利润同比降幅达到50%。虽然整体业绩不佳,但由于资管、投行业务的支撑,与这两项业务相关的券商子公司在去年取得不错的成绩。
目前,有数据可对比的13家券商资管子公司合计盈利46.6亿元,同比增长24.86%。其中,国盛证券资管子公司、齐鲁证券资管公司、国泰君安资管公司净利润增幅排名前三,分别达2199%、441.8%、101%。而盈利最多的是华泰资管,达到10.32亿元。
部分机构长期承压
随着资管产品发行的放缓,接下来无论是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还是公募基金都可能要经受长期考验了。
监管部门在一季度针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出多达363张罚单后,4月以来商业银行委外投资、违规加杠杆等成为监管重点。银监会在4月初公布的46号文《关于开展银行业“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提到,非银机构利用委外资金进一步加杠杆、加久期、加风险等现象属于理财空转套利的范畴,银行业机构需对此进行自查。
此外,通知还要求银行简述其理财资金委外规模以及主动管理和非主动管理的规模情况,并列明简要交易结构。
在银监会出台监管文件、着重强调商业银行自查委外投资之前,今年3月中旬,证监会就已向公募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下发机构监管通报,严禁公募基金“通道化”,要公平对待所有投资者。
证监会还明确,委外定制基金需采取封闭运作(或定期开放运作)、发起式基金形式等模式;若不是委外定制基金,单一持有人占比不可超过50%。这一监管新规将覆盖到已获批复但尚未募集成立的基金。对于已成立的委外定制基金也将一视同仁。
业内人士认为,监管部门针对委外投资的管理新政,一方面首次鲜明地确立了收缩委外投资、缩降商业银行投资杠杆的立场;另一方面,加大了通过公募产品对接委外资金的难度。
从委外投资方来看,尽管银监会46号文为银行业机构缩减委外投资给出了相对宽容的自查时限(6月12日)和整改问责时限(11月30日),以保证相关政策的“缓释”,但本轮金融监管收紧,主要政策导向仍然在于加快金融去杠杆、大力挤压监管套利和治理资金空转。从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影响来看,委外投资规模预计大幅收缩,部分受托的非银机构将面临长周期“失血”。
普益标准认为,相关部门对于商业银行高杠杆与资金空转的强监管,势必导致大部分委外业务“撤退”。在金融机构委外投资格局面临深度调整的背景下,券商资管与公募基金将面临长期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