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梅丽尔·斯特里普在最佳女演员的角逐中,败给年轻的爱玛·斯通,然而,当晚最响亮的掌声,却是献给梅姨的。近年来,影坛“老炮儿”与新秀之间的角力,实在并不鲜见,从美国影坛演员的兴衰沉浮便可见一斑。
梅丽尔·斯特里普在2017奥斯卡上获得了全场的掌声
2017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梅丽尔·斯特里普(昵称梅姨)在最佳女演员的角逐中,败给年轻的爱玛·斯通,然而,当晚最响亮的掌声,却是献给梅姨的。近年来,影坛“老炮儿”与新秀之间的角力,实在并不鲜见,从美国影坛演员的兴衰沉浮便可见一斑。
电影靠什么成为经典
首先,电影究竟是靠什么来支撑:明星还是影片?
曾经破纪录五次被《人物》杂志评选为“世界最美丽女人”的超级巨星茱莉亚·罗伯茨,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直到21世纪初,几乎一直保持着世界片酬最高女影星的地位。 1990年,出演《漂亮女人》时,她的片酬是30万美元;而到了2003年,她因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获得了2500万美元片酬。资深媒体分析者德加拉比迪安(Paul Dergarabedian)这样说,“(那时候),因为有巨星加盟,片商可以抢在社交媒体之前,便轻松搞定首个周末票房大卖。人们说,‘这是个茱莉亚·罗伯茨影片,我们去看吧。’”片商和影星就这样轻轻松松把钱赚到手了。但如今,“巨星效应已经让位给巨星、品牌、剧本、发行日期等一系列因素的合力。如果有个巨星恰巧在这部电影中,那也不过是蛋糕上的一层糖霜罢了。”
今天的茱莉亚·罗伯茨早已没有了当初的票房号召力,2015年翻拍自阿根廷电影的《谜一样的眼睛》,虽有罗伯茨与另一巨星妮可·基德曼支撑,终因无甚新意,而落得个无声无息。的确,两位巨星今天都已五十出头,即便化妆师技术高超,也难重现其昔日风采;然而,即便是正值青春年少的俊男靓女们,如果没有好作品,也同样难以在好莱坞有所建树。
“大表姐”在《美国骗局》中的造型
斯图尔特(Kristen Stewart)、帕蒂森(Robert Pattison)以及劳伦斯(Jennifer Lawrence)等一批颜值颇高的新人凭借《暮光之城》《分歧者》《饥饿游戏》等电影而红极一时,特别是俘获了全世界无数少男少女的心。但是,在成名作之后,“暮光女”“暮光男”们因为近年来鲜有佳作问世,逐渐淡出观众关注的焦点,倒是因小成本精良制作影片《冬天的骨头》而引起好莱坞关注的劳伦斯,并不被《饥饿游戏》一片所带来的盛名所累,近年来一直在重量级作品中贡献出色表演——如《乌云背后的幸福线》(此片为她赢得一尊奥斯卡小金人)《美国骗局》等——一直保持其旺盛的人气。
曾经,依靠明星是电影产业一条省力的道路,但是如今这条道路已经越来越变得没有前途。电影毕竟最终是作为成品出售的——不管它是艺术品还是一般商品,而不是一个漂亮的零件。“没人愿意花上10美元去电影院里,仅仅盯着一张漂亮脸蛋儿看上两个小时。人们想看一部好电影。”德加拉比迪安如是说。这话也许有些绝对,但显然,在一个比较成熟的电影市场,对于合格产品的需求还是远远大于对于一个漂亮零件的需求的。
一位从事电影史研究的学者马尔丁(Leonard Maltin)说,“过去,一位卖座的演员在好莱坞几乎就是票房保证。但是现在情况已经发生转变,如果你有个好点子或者抓人的设定,而且你的广告和宣传片做得足够好,那么你的影片即使没有明星,照样可以大卖。”这话还没有说完——如果实际影片与宣传片一样好,那么这部影片就可以票房、口碑双丰收。
说到底,演员必须服务于角色,而角色必须服务于故事,只有三者统一,才能创造出好作品。曾经拍出经典佳作《逃出拉斯维加斯》的尼古拉斯·凯奇,本是颜值与能力俱佳的演员,但近年来却变成“烂片之王”,究其背后原因,显然是与对于电影这件事的认识极有关系——为了赚钱,无论好坏,逢片必接,表演胡乱应付,最后只能造成恶性循环,成就其“票房毒药”的名声。
前文提到的梅姨与爱玛之争,其实拼的不是“新与老”,而是《爱乐之城》和《跑调天后》两个同样精彩故事中,两位同样出色的女性角色,在观众和评委心中的分量。被媒体尊为“她那一代中最好女演员”的梅姨,曾三夺奥斯卡小金人,以其善于模仿各种声口,演绎各种角色而享誉好莱坞几十年。而斯通则是新秀中的翘楚,被媒体评为“她这一代中最有才华的女演员”,自出道以来,同样是好作品不断,获奖无数,2017年的这尊奥斯卡落入她怀中,虽然令一众梅姨的拥粉们有些不平,但也算实至名归,而对于这位不满30岁的才女来说,亦算锦上添花。
真正支撑电影产业的,是“角色”,而不是演该角色的演员,当然,好的角色,一定是优秀演员与优秀角色完美融合的结果,以漫威漫画公司的蜘蛛侠为例,从托比·马奎尔开始,几任蜘蛛侠各自演出了这个角色身上的不同特点,使这个角色在电影史上留名,而且成为漫威宇宙中的常青树。
演员靠什么吃饭
演员的本职工作是扮演角色,好莱坞看重的是一个演员对于角色的塑造如何,而不是这个演员在银幕上或银幕下有多漂亮。
1986年,一部《壮志凌云》,让俊美的汤姆·克鲁斯蜚声影坛;十年后,一部《泰坦尼克》,也让超级帅哥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昵称小李),红遍世界。然而,漂亮的脸蛋儿或可风行一时,但其魅力终难持久。阿汤哥多年来,不断尝试不同角色,担纲主演、制片,更是以五十几岁的年纪,依然在《碟中谍》系列中卖力演出,虽然其参演或制片的电影良莠不齐,但其坚持不懈的努力却也是有目共睹。而小李更是在《泰》后的二十年里,一直锐意进取,要摆脱其“奶油小生”的标签,对剧本严格挑剔,演绎角色,精益求精,终于在2016年夺得首个奥斯卡。
好形象是一把双刃剑,可以让人锐不可当,也同样可以让人止步不前,甚至误入歧途。上文的小李,在乘着《泰坦尼克号》这艘大船大红大紫之后,也有短期的忘乎所以,私生活混乱不堪,事业岌岌可危,幸亏他及时做出调整,得以回归正途。而许多颜值、机遇不输于他的演员,却完全地步入歧途。
《终结者II》中那个与施瓦辛格搭戏的长发飘飘美少年富隆(Edward Furlong),十几岁年纪便成为好莱坞炙手可热的大明星,不仅片约不断,而且好评如潮,然而,被财富和名声冲昏了头脑的他,开始吸毒、酗酒,纵情声色,甚至因家暴等罪名被刑拘,结果,如今已经几乎在银幕上销声匿迹。其他如因主演《小鬼当家》而一举成名的库尔金(Macaulay Culkin)、曾经击败小李在大热美剧《海岸救生队》中担纲主演的杰里米·杰克逊(Jeremy Jackson)等等一批电影圈里“被宠坏的孩子”,如今只能成为人们唏嘘、遗憾的对象了。
其实,无论新秀、老将,众多敬业的演员都甘愿为角色去作出巨大牺牲,包括牺牲形象,因为,他们知道真正打动观众的永远是角色。
克里斯蒂安·贝尔为角色多次改变自己
曾经与张艺谋在《金陵十三钗》中有过合作的克里斯蒂安·贝尔的敬业精神,就曾受到普遍的赞赏。从13岁便在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的史诗巨片《太阳帝国》中担纲主演的他,对待表演向来一丝不苟,不管是大制作,还是小成本电影,他都极为投入。为了角色而迅速减肥、增肥的近乎疯狂之举,更是传为美谈:就在拍完包括许多展现其健美身材段落的《美国精神病人》不久,他接下了《机械师》一片,为了演出一个受内心负罪感煎熬,几乎一年不能入睡的人,他在4个月内,迅速减肥28公斤,这个183公分的汉子,一下子只剩54公斤,真正是“骨瘦如柴”。而据说,他实际上是决定要瘦到45公斤的,但片方出于对贝尔健康的考量,坚决阻止了他继续瘦下去。而紧接着为了出演“蝙蝠侠”,他又要疯狂健身,重拾那一身健硕的肌肉。要知道,当时的贝尔,并非无名小卒,而《机械师》也非大制作,正因为这份投入、勤奋与痴狂,才使他成为人们心中“佳片”的保证。
当然,贝尔这样的敬业演员,在好莱坞并非少数。比如长着一张“天使脸庞”的莱托(Jared Leto),从不“靠脸吃饭”,既可以在《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中以比女性更为妩媚、妖娆的脸庞和身段演出一个变性艾滋病患者,也可以自毁形象地迅速增肥30多公斤,扮演一个身材臃肿、头发油腻,性格乖张的杀人犯——这次增肥经历,甚至让他患上了痛风。
在真正的演员看来,“形象”,是永远服务于电影角色的。
演员,也是一份职业,与其他职业一样,它也需要一份“匠人”精神,演员对自己的角色精雕细琢,电影制作者对自己的影片精益求精,电影产业自然就会保持其自身健康。反之,如果演员不懂其职业的真意,则不仅会为自身带来巨大伤害,更会对电影产业,甚至社会道德造成深远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