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一辆特斯拉Model X在广州发生碰撞事故后起火爆炸,车辆损毁严重。时隔三个月,这件事却又因为车主的质疑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牛小欧
每经记者 牛小欧 每经编辑 段思瑶
今年2月,一辆特斯拉Model X在广州发生碰撞事故后起火爆炸,车辆损毁严重。时隔三个月,这件事却又因为车主的质疑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4月22日,上述车辆的车主公开此事并就此提出三点疑问:
1,为何低速刮碰,车辆起火甚至爆炸?
2,为什么碰撞发生鹰翼门无法打开,影响逃生?
3,为何司机位置的安全气囊没有打开,造成司机重伤?
据此,车主方面要求特斯拉承认“车辆本身质量有问题”的错误。不仅如此,车主还要求特斯拉赔礼道歉,给予一定的赔偿。
事件的经过是这样的:
2017年2月19日上午,车辆持有人李女士与赵某搭乘特斯拉汽车由深圳返回广州,当时车辆由郑某(驾龄不满一年)驾驶。当日11时50分许,车辆途径沈海高速广州支线北行8公里800米路段时,该车辆碰撞路中心护栏后失控,车头再次与在其后方同车道同向行驶的轿车车头碰撞,辆车碰撞后起火燃烧。
根据“道路交通事故车辆计算车速分析报告”显示,这辆发生交通事故的特斯拉Model X,当时以75.78km/h的车速与路中心护栏发生碰撞,造成车辆失控,车头碰撞后调转180度后,再次与迎面而来的福特汽车碰撞,碰撞前福特汽车在其车后以70.82km/h时速行驶。后方来车碰撞时时速为70.82km/h。
针对此次事故,当地交管部门称,驾驶员郑某在没有三年以上驾龄人员陪同的情况下,于实习期内驾驶车辆上高速行驶,疏忽大意而未能确保安全,因上述过错行为,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
对此,车辆持有人李女士表示,我们接受驾驶员驾龄不足1年就上高速从而要负担的相关责任,但事故发生时,特斯拉出现的一系列状况却不能接受,特斯拉应该承担相应程度的责任。
李女士一方认为,这辆特斯拉在与后方跟车发生碰撞时,对方车辆已经有明显的刹车行为,碰撞发生时,两车车速均为70迈左右,碰撞并不激烈。但随后,车辆开始冒烟、起火,并伴有爆炸声。
而此时,李女士的这辆Model X车型两侧车门均无法打开。当时李女士已经休克,由同乘的赵某将其从车辆前门逃生。脱离车辆不到10秒,车辆便火光冲天。
同时,在事故全程中,车辆内安全气囊并未弹开,导致司机受伤严重,脊柱三节额骨裂等,住院长达40余天。
在此过程中,周围车辆曾拿出灭火器帮忙救火但于事无补,最终车辆被严重损毁。
针对李女士的说法,特斯拉中国的相关负责人向NBD汽车表示:“上述发生交通事故的车辆符合国际及国内对于汽车碰撞的安全相关标准,两个车辆相撞时时速均有70多迈,那在发生碰撞时就达到了140迈左右,也就是说当时两车相对速度极高;车门内有拉销可开车门,说明书中有明确介绍;事故发生两月后,车主才提及安全气囊问题,因车辆现状,已较难还原现场。”
根据这个问题,若辉律师事务所保险业务部主管律师汪虎向NBD汽车表示:“对于事故发生时关于时速问题双方各执一词而言,但事故车辆的车速位为75.78公里/小时,这并不属于高速碰撞。”
根据有关部门针对此次事件开具的“道路交通事故车辆技术检验报告”来看,由于火势太过凶猛,车辆损坏严重,已无法确定事故发生时车辆转动性能、转向性能、灯光性能是否合格。
而造成火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目前也无法确定。不少网友纷纷质疑,是否是特斯拉的电池又一次造成了车辆起火。针对这个问题,广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坚向NBD汽车表示:“从事件表面来看,如此大的火势不太可能是由于电池燃烧引起的。更像是由于燃油车漏油从而引发的火灾。但是最终原因如何并不能妄下定论,一切还是要以证明结果为准。”
特斯拉方面向NBD汽车表示,在三个月时间里,车主方曾多次向公司索要赔偿金,从800万元开始,又变成600万元,500万元……同时,车主自4月22、23、24日连续三天前往特斯拉广州多家体验店门口派发传单。似乎有意寻衅滋事。
而针对这一质疑,李女士一方的说法则是“只是要求特斯拉承认“特斯拉车辆本身质量有问题”的错误,赔礼道歉,承担责任。并要求特斯拉给予450万精神赔偿,以此不再追责。但同时并不承认此前有过800万元、600万元的赔偿金额诉求,并称这并非车主方的正式诉求。
对此,特斯拉向NBD汽车表示,鉴于事态的严重性,特斯拉官方已正式发布声明。
声明原文如下:
“交警调查报告显示,导致此次事故的原因是驾驶员失误引发了两次高速的碰撞。车辆首先与隔离带发生碰撞,然后与另一台车辆碰撞。这份报告同时指出驾驶员所持有的驾驶执照并不具备在高速公路驾驶的资格。如此严重的碰撞可导致任何类型的车辆起火,且乘客很难离开车辆。在本次事故中,Model X保护了驾驶员和乘客,在起火之前让他们安全的离开了车辆,没有带来非常严重的身体伤害。此外,燃油车起火事件远远多于电动车。”
特斯拉称:“我们的政策是支持证据,而非屈服于最后通牒。我们正在寻求通过法律途径阻止更多的破坏行为。”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