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成都高新区聚焦新经济:借力30年发展积淀,以企业需求“抢”优秀人才

    每日经济新闻 2017-04-21 12:41

    “新经济时代,谁能先把握发展方向,就能拥有自己的主动权。”

    每经编辑 吴林静    

    每经记者 吴林静 每经编辑 官远星

    新经济正向我们飞奔而来,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戏正在一幕又一幕地上演。

    2016年,“新经济”一词首次纳入“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总理在报告中提到,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由此,“新经济”这一概念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如今,新经济大潮的“前锋”已经开始显现。4月20日下午,成都高新区迎来了一场事关新经济发展的“头脑风暴”。作为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自贸试验区核心区,成都高新区身处全球创新链条中的重要节点,承担着推动自主创新、引领区域发展的双重使命。

    新经济本质上是创新型经济,是立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副局长熊平说,“新经济时代,谁能先把握发展方向,就能拥有自己的主动权。”

    新经济事关未来发展核心引擎

    对于中国来说,国家级高新区是创新的重要代表:它一方面是大批高科技企业发展的载体;另一方面,又是中国经济制度和模式创新的“试验田”。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高新区继续承担科技强国的创新新使命。

    华为、阿里巴巴、腾讯,一批科技巨头,见证着国家高新区的过去;在新经济时代,中国156家高新区将如何再度突围,从领跑中国,到走向世界创新前沿?

    成都高新区正在探索如何发展新经济。数据显示,成都高新区已聚集科技型企业超1.5万家,2016年综合实力在全国156个国家高新区中位居第3位。目前,成都高新区已拥有各类人才总量已达40.3万,聚集金融类机构80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115家。

    在这片创新热土上,新经济已呈燎原之势。中西部首家、全国第三家互联网银行落户成都高新区,为广大消费者和小微企业提供定制化的金融服务;蓝光英诺利用恒河猴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制成3D生物打印“墨汁”,成功打印出具有生物活性的人工血管;成都优途科技研发的“掌声·mSonics MU1”正式投用,将给千千万万患者带来便利和实惠,并被列入国家“十三五”重大科研项目;美幻科技研发的地震预警领域系列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成都高新造人工智能“高考机器人”将参加今年的全国高考……新经济已经事关成都高新区未来发展的核心引擎。

    “当前,成都正在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新经济是未来性的、战略性的,也是现实性的必然选择。”熊平提出,成都高新区将依托近30年的发展积淀,借力优势,盘活存量,努力成为新经济成长的摇篮。

    下一步,成都高新区将瞄准“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和业态,以创新技术作为推动力,以创新人才为引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跨界融合,大力发展创意者经济、平台经济、数字经济、共享经济、智慧经济、新兴消费经济、新兴物流经济、新兴金融业,促进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的结合,形成新经济发展优势,推动示范区建设引领发展。

    以企业需求“抢”优秀人才

    在4月20日成都高新区召开的“发展新经济研讨会”上,新经济代表企业、研究学者们分享了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其中,对于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和引进更多优秀人才,是大家一致认可的掣肘新经济发展的痛点。

    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各类人才总量达25.6万。据介绍,在原有产业、科技创新、人才三大政策体系的基础上,去年,成都高新区制定出台创新创业发展规划,实施“菁蓉•高新人才计划”,近日实施《成都高新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全面创新改革,推动新经济发展。

    不过,与会新经济的企业代表们对高端人才依然求贤若渴,“没有人才,企业进不来”。中科博恩思医学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耀,曾在美国求学、工作15年,因2012年受邀归国筹建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将自己的研发团队落地成都高新区,实施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对于未来成都高新区如何加大自身吸引力,李耀认为,加大优秀人才的聚集是关键。

    “优秀的人愿意和优秀的人在一起,能干事,有碰撞,想法才得以实现,团队才得以稳定。”李耀提到,新经济时代,创新的技术能够带领行业的发展,而实现这一切需要依靠高端的人才。

    成都准星云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林辉对人才问题也深有感触。他在会上表示,政府引入了高端人才,但本地并不能提供得力的实施团队,高端人才依然是“找不到兵,干不了事”。林辉建言,“现在就是要去各地抢人才!但如果抢不来,那就要就地培养。而培养不能完全依靠高校的教育体系,而应该是市场项目驱动,以企业真实的需求作为驱动力。”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探索音乐产业发展成熟模式 11所音乐院校与成都“结盟”

    下一篇

    骑共享单车20分钟计费41万,他被吓得连夜用皮卡拉单车去报警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