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债券市场共发行各类债券3.9万亿元,比去年的4万亿元略有下降。其中,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5420亿元,相比去年3月份的1.2万亿元萎缩了54.8%;同业存单发行则由去年同期的1.2万亿元大增75%至2.1万亿元。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张喜威
在资金面维持“紧平衡”的情况下,3月份公司信用债的发行量比去年大幅降低。
昨日(4月18日),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债券市场共发行各类债券3.9万亿元,比去年的4万亿元略有下降。其中,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5420亿元,相比去年3月份的1.2万亿元萎缩了54.8%;同业存单发行则由去年同期的1.2万亿元大增75%至2.1万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终端统计,今年1~3月,共有148只信用债取消或推迟发行,创历史同期新高,所涉计划募集资金约1367.8亿元;其中,3月份有87只信用债取消或推迟发行,所涉募集资金约786.3亿元。
华南地区一位银行人士分析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尽管3月信用债发行量同比大幅下降,但相比2月份发行规模已经明显回暖。随着监管部门对银行业监管的收紧,将会有更多商业银行取消同业存单的发行。
87只信用债取消发行
根据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今年3月份,国债发行1600亿元,而去年3月则发行了1500亿元;金融债券发行4741亿元,比去年3月的5519.2亿元同比下降14%;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314亿元,比去年同期的221.9亿元大幅增加;而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5420亿元,相比去年3月份的1.2万亿元萎缩了54.8%。
截至3月末,债券市场托管余额为65.9万亿元。其中,国债托管余额为11.5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托管余额为11万亿元,金融债券托管余额为15.6万亿元,公司信用类债券托管余额为16.5万亿元。
招商基金在一份研报中指出,公司债和企业债发行量大幅收缩,和市场情绪、监管政策都有很大的关系。实际上,一季度信用市场的净融资量环比明显下滑,3月出现反而出现一定的缓解。
中金固收宏观团队也认为,3月以来信用债一级市场公告发行规模较2月份明显回暖,但各品种供给量较往年仍有明显差距,且取消发行的情况依旧十分密集。而机构信用债净增持的主要来源为中票和公、私募公司债。其中,中票发行量贡献了较大部分增长,主因近期资质较好的房地产和城投发行中票较多,公、私募公司债由于城投地产受限,发行量与16年高峰时期相距甚远。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3月份共有87只信用债取消或推迟发行,所涉募集资金约786.3亿元,占一季度取消或推迟发行所涉募集资金总量的57.6%。而在87只取消或推迟发行的原因中,仅有4家未“发行人自身因素”或“其他因素”,绝大部分均为“市场因素”,即“市场波动较大”,“为降低融资成本”等原因。
与一季度尤其是3月信用债“取消发行潮”对应的是,央行收紧了公开市场的净投放量。《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今年1月份,央行通过公开市场净投放资金3850亿元;而2月份和3月份则为净回笼资金8100亿元和6000亿元。
债市不确定性增加
与信用债发行量同比萎缩过半相对应的,是同业存单发行量的大幅上涨。央行数据显示,3月份同业存单发行由去年同期的1.2万亿元大幅上涨75%,至2.1万亿元。而截至3月末,同业存单的托管余额达到7.8万亿元,比去年同期的4.2万亿大涨了85.7%。
中金固收宏观团队表示,3月同业存单的发行量仍处于历史高位。但随着银行主动扩张资产负债表的意愿下降,同业存单的发行量会逐步有所下行。
值得注意的是,银监会近日连续发文,收紧了对银行同业存单等问题的监管。4月10日,银监会发布的《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6号文)和《关于开展银行业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46号文),针对同业存单和同业套利等问题加强监管。4月12日,银监会又发布《关于切实弥补监管短板提升监管效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内容涉及同业存单、银行理财、银行业金融机构股权转让行为等多方面问题。
6号文明确提出,要“督促同业存单增速较快、同业存单占同业负债比例较高的银行,合理控制同业存单等同业融资规模”。
前述华南地区银行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同业存单发行量持续高企的背景下,银监会针对同业业务链连续加强监管,并要求各商业银行在6月12日上交自查报告,势必将导致很多商业银行为避免后期差异化监管而大量取消同业存单的发行。
中诚信研究院评级与债券研究部表示,银行同业、理财和投资等业务监管力度空前,未来商业银行资产端扩张将面临更大的压力,银行风险偏好或随之降低,债市未来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有所增加。
长江证券研究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同业存单到期规模预计约为3.8万亿元,超过一季度的3.4万亿元到期量。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全市场未到期的同业存单中,95%以上均为6个月或以下期限品种。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