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资本扬鞭共享充电宝 还没学好赚钱已冲上战场

    每日经济新闻 2017-04-14 00:53

    “来电”创始人袁炳松坦言,如今盈利模式并不清晰,但因备受资本热捧,“价格战”恐怕不可避免。一如联想创投执行董事顾正斌所言:“资本的力量在创业中逐渐大过模式、技术创新本身。”

    每经编辑 每经实习记者 范文茜 每经编辑 文多    

    每经实习记者 范文茜 每经编辑 文多

    “共享充电宝”融资火速,有行业人士提出这很可能是继共享单车之后,下一个“新风口”。目前行业当中较为突出的有“来电”“街电”“小电”“Hi电”等,他们进入行业较早,而且均获得资本巨头关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亲身体验发现,“来电”和“街电”这两种“机柜式”充电宝租赁产品,在操作模式上并没有太大区别,而场景则越发成为各家的“必争之地”。“来电”创始人袁炳松坦言,并不清晰的盈利模式,导致一些行业公司以给商户“补贴”的方式来抢占市场,在当前备受资本热捧的情况之下,价格战恐怕不可避免,“已经做好打一场恶战的准备”。

    联想创投执行董事顾正斌认为,“共享充电宝”是否适合VC投资,能否形成独角兽以上的公司,还有待观察。

    记者体验:模式大同小异

    4月12日晚8点至9点,记者在深圳市福田区商场Coco Park定位发现,附近1公里范围内可借到“街电”充电宝的网点超30个,基本上都是一些饭店、甜品店、网吧、酒吧等店铺。相比之下“来电”的覆盖率相对较低,相近范围内可借到“来电”充电宝的网点约为“街电”的一半,并以大中型商场为主,一个商场约有3~5台机子。而“小电”和“Hi 电”的产品则难觅踪迹。

    记者先后体验了“来电”和“街电”两款产品。“来电”的机柜并不好找,记者在商场一层走了两圈都没有发现,最后询问保安才知道机柜放在了室外。“来电”使用的是立地式机柜,每个机柜容纳40个充电宝,押金100元(若芝麻信用分达到600或以上免押金),使用的第1个小时免费,超时后1元/小时,10元封顶。

    除了超时收费,数据线也需要购买。“来电”的定价是10元/条,系统说明上写的是“长度约15cm”,首次购买五折优惠。数据线做这么短是为了节省成本?“来电”创始人袁炳松表示,“这是特殊材质做的,为了充电快。”

    记者在一家咖啡厅里面找到了同样是“机柜式”的“街电”,面积远比“来电”的机柜要小,被摆放在收银台显眼位置,容纳了12个充电宝,使用前半小时免费,超时后1元/小时,押金同样是100元,并配有数据线。

    从产品来看,两者只是在外观、大小、收费上有所差别,但模式并没有本质区别。

    “场景”争夺战正展开

    “来电”和“街电”的本质区别,在于“场景”的不同。以太资本高级投资经理孙菡浥认为,“场景的核心意义是抢占设备的流量入口,共享充电宝的场景又区分为大场景和小场景。”

    大场景指高铁、机场、地铁,大型酒吧、商场和景点等人流量较大的开放场景;而小场景即医院、小商超、餐厅、KTV等客流量较小的封闭场景。“来电”一开始切入的是“大场景”,而“街电”抢占的是“小场景”。

    孙菡浥分析,从布放门槛来说,小场景的布放相对容易,由此带来的竞争态势也会快速陷入白热化,伴随几个主要玩家的集中发力,小场景会在短期内厮杀成一片红海。

    袁炳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大场景的布放需要与企业端客户进行难度较高的合作洽谈,且一般会签署3~5年的合同,因此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和进入壁垒。无论是大场景还是小场景,都是“来电”要布局的入口。

    各家“明争”的火药味愈发浓烈。“来电”透露,其目标是两年之内铺设10万台大机柜、50万~80万台小机柜。据媒体报道称,“小电”在近期融资后曾宣布今年将在全国铺设360万台共享充电宝,而“Hi电”则计划今年在全国铺设1000万台共享充电宝。

    投资价值仍待观察

    袁炳松坦言,共享充电宝目前的盈利模式并不清晰,尽管有广告、数据线、超时收费等收入,但整体还是很难赚钱的,“失败了就当作公益呗”。巧合的是,这句话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也说过。

    由于无法快速盈利,一些行业公司以给商户“补贴”的方式来抢占市场。袁炳松认为,在当前备受资本热捧的情况之下,“价格战”恐怕不可避免,“我们已经做好打一场恶战的准备”。

    “共享充电宝”如此火热,与资本的助推密切相关。联想创投执行董事顾正斌就谈道:“如果不是资本进入,我们很可能不会如此早地讨论共享充电宝。资本的力量在创业中逐渐大过模式、技术创新本身,这是一件比充电宝租赁更大的事。”

    松禾资本业务合伙人张海春对记者表示,去年年初就考察过多个共享充电宝项目,但最终没有出手投资。他认为:“投的意义不大,充电宝租赁为技术门槛较低、模式容易被复制。这是一门生意,但不容易做大。”

    顾正斌分析,充电是刚性、高频需求,如今线上流量枯竭,一些低成本、可快速铺量的线下“重资产”项目反倒成了流量入口。但共享充电宝是否适合VC投资,能否形成独角兽级别或以上的公司,仍待观察。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共享充电宝行业“起狼烟”:融资战价格战,彼此还要法庭见

    下一篇

    瀚蓝环境收购威辰环境进展缓慢 标的“新瓶装旧酒”迟迟未迈过环评的坎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